第二卷 虚妄 第三章 末卷

    第二卷 虚妄 第三章 末卷 (第2/3页)

采矿、垦荒,沧水部并未再做破坏,我也应该去思考其中的关节。”楚戈看到楚忍愤懑之情,也颇为懊恼。

    “对了,当日在楚标灵堂外,当先施放冷箭之人,后来可有查清。”一旁楚恩问道。

    “此人名风驰,在沧水部弓弩手中,任职已有多年,在当日混乱中,已经伏诛当场,后来查其行止,却并未发现异常,而且是靠近黄石浦之人。最有可能是一名死间或是临时被收买怂恿。”楚忍回忆道。“只是,当日走的匆忙,并未带走其尸首,不知兵训学堂后面有没有检视其伤口?”

    “当日沧水部被兵训学堂当场杀死五人,俘获十一人,可惜并未注意死者中,有挑事之人。”楚戈说道。

    “如此说来,这世上能猜出陈老夫子破译《楚歌》之事,无非三四人而已。”楚恩此时沉声说道,“而有能力故意挑拨,也有此动机的人,也就只在中岭与中原本部了。”

    此话一出,三人互看了一眼,一时沉默不语。而楚戈刚才问及上一代人何时会将秘密传承至下一代,无疑也已经想到了这一层。

    “不错,这也能理解,先师当年仙去前,并不知道《楚歌》末卷之事。还因此念念不忘。”楚戈此时也想到了其中的关键,对于陈老夫子为何没有将破解《楚歌》一事,如约上报,也是心有隐忧。不过,三人都处于为尊者讳的角度考虑,并未明说,互相心领神会即可。

    “上代汤酋长,与家父交往甚厚,这是不假。但更主要的是,两人当初均认为,迁民入城,一是可以减少与其它各部的争斗。二是采用倒逼民众的办法,让楚民开始提升生产技艺。此种想法,虽然当时看来有异想天开,不切实际之嫌。但当时汤酋长在位二十余年,总觉得有生之年,应完成一些不同于历任酋长的功绩。因此,愿以一己之力,舍弃清名,改变楚族近千年的现状。家父知道,先酋长此举,必然引来各部反对,也曾私下苦劝。然而,先酋长说,天道不足畏,可以利用之;人言不足恤,可以引导之;祖宗不可法,可以革新之。如若一直因循守旧,何时才能除弊兴利,换得一方新天地。因此,外人以为家父与酋长之情,或为私利,实则为公义。”楚忍此时讲起先酋长当年欲推城防令的革新之举,犹是心念神往。特别是后面几句,出自《楚歌》的话,透露着一个革新者的悲壮。

    楚戈第一次听说当年有这一段经过,以往他一直认为,城防令一定是上位者不切实际、好大喜功之举。却从未从这个角度想过——这上位者是一个二十多年颇有贤名之人,为何突然发出这样无脑的指令?看来,不在其位,很乱理解其政。就是昨天楚戈自呈对狄作战策略,后期为应对狄族机动兵马,在蓬潜山口设城防、哨所,实则与这城防令有同样的作用。

    “这一代当政者,将城防令作为反面靶子定性。实际上,当年城防令有多种方案,与狄、濮交界部族村寨,须在两年内,筑城以防外敌,并让城防成为日常兵训之所;中岭大平原部族,择河流山川有利地形,引水以为护城,集中易市场所,以利于民众交易物品;其余无条件筑城,又不在边境的区域,因地制宜。试想,如若楚族近十年有此城防,狄马南下,也不会如入无人之境。”楚忍把当年城防令解释给楚戈听,楚戈也更进一步知道当年具体情形。

    “小侄明白了,斗胆请大伯按原计划迎回涉爷遗骨后,仍去沧水城主持大局。如此一来,小侄也更能够放手领军北进,实施驱逐狄人之计划。”楚戈见楚忍也算放下成见,诚心邀请道。

    “这,恐怕宗氏等支,经过之前的事后,难以放下芥蒂,等我迎回先父遗骨再议吧。”楚忍顾虑也是事实,再则他也没有指望仅凭今日一些说辞,能改变双方关系,如此,则无论是自身还是在外人看来,都太儿戏了。

    “昨天已经议定了,沧水城还于大伯一支,宗氏一族也知道些事,无非是权责可大可小的问题。只是当时未料到有涉长老牺牲之事,如今大伯迎回涉长老遗骨,也是顺理成章。再则,现今没有合适人选领兵出征,如若小侄此次北上,正需要大伯在沧水,八叔在中岭坐镇后方才是。此事不为私,却也是为公。”楚戈分析此事利害,楚忍却是仍未答应。

    “大哥,以往我们兄弟间多有误会,实为小弟年轻气盛,我也不作谦礼。如今尽释前嫌,正是你我兄弟齐心,为族人再建功业之时,如若沧水宗飞那些人不服,我楚恩第一个不饶他。”楚恩虽未对十来年的成见与误会和楚忍客套,但如此说话,也是认可了楚戈决定。与楚忍,也算是一笑泯恩仇了。

    “事不宜迟,我今日北上,也是来告别一声。从你们所说的情况来看,陈老夫子想必已经破译了《楚歌》上卷,这末卷与上卷文字,应该多有相通之处,”说到这里,楚忍将刚才那兽皮卷展开于桌面上。“今日北上后,返回沧水也是不知归期,就交于沧水部真正用得着的人吧。”

    楚戈自去年仲春的那个下午,陈老夫子教导的那些神秘文字后,每有闲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