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我们不会忘记英雄

    第七十五章 我们不会忘记英雄 (第2/3页)

李佑惬意不已,慢慢的就睡着了。

    就这么一觉睡到大天亮,而就在今天,终于大唐的救援来到了邱家镇。

    说真的,大唐的救灾是真的很厉害,地震后不光发粮食,还会在当地雇佣一些百姓修建一些公共设施,以工代赈,发放食盐,布匹,赐给灾区棺木,医药,耕牛,粮食种子,帮助灾民修建房屋,鼓励灾民反乡,参与重建。

    最厉害的应该还是大唐的义仓,当然了...义仓制度不是大唐李世民首创,杨坚建立隋朝后,在全国各地就修建了数量众多的粮仓,著名的有太仓、含嘉仓、永丰仓、太原仓、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这些粮仓存储的粮食多者达千万石,少者也有百万石以上。

    所谓的义仓...是在开皇五年的时候,突然天下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饥荒问题开始大面积出现,百姓是食不果腹,因此初上任的度支尚书(即户部尚书)长孙平见于此,就向隋文帝建议每年全国粮食丰收时,向每户征收粟麦一石以下,而征收的具体数量以贫富为准,

    上户不过1石,中户不过7斗,下户不过4斗

    之后征收的粟麦全部存入义仓中,借此来应对将来可能会出现的灾荒年。

    唐代建立后,唐廷继承隋朝的义仓制度,将义仓设于州县,并加强对义仓的管理。

    贞观二年(628年),鉴于此前,唐廷每逢水旱灾害,都需依靠正仓(即常年直接受纳正租的官仓)拨粮赈灾,可正仓的存量毕竟有限,显然不足以满足大批灾民的需求,远远解决不了灾民生存的问题。

    因此在这一年,尚书左丞戴胄上《请建义仓疏》,奏请唐太宗效仿隋代,设义仓,让百官、百姓缴纳粮食,以备饥荒。

    后来唐代粮仓发展是十分完善,见于史书的粮仓就有常平仓、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义仓等多种类型。

    其中义仓是救灾最多的,非常得实用。

    “官兵来了....官兵来了...朝廷来救我们了...!”

    李佑听到了外面百姓惊喜的叫喊声,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跟着就听道:“宝儿...!”

    “老师...!”肖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