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丈夫报仇不拘一格

    第4章 丈夫报仇不拘一格 (第2/3页)

对峙之势。

    杨六郎现在就在平凉城里。

    杨六郎右边身子皆焦枯,右手右脚不能示人,特别是右脸,根本不属人样。所以杨六郎多偷了几身衣服,男的女的红的黑的,都缠绕身上,尽力遮掩右半边身子和脸面。又为了掩人耳目,在田间的牛睡塘里滚了一身臭泥水,扮作一个神智不清的野丐,混进了平凉城里打探消息。

    平凉城里的民众,祖宗坟墓多在东南,口音南腔北调,但先人的生活习俗也带到了西北。大颂与北庭澶城和议后,平凉城也每月定期开边市,北方的马匹牛羊皮货草药,西边李夏国的花钢青盐,大颂的丝绢麻布茶叶瓷器等,在平凉城里货如轮转,钱如流水。于是妓栏酒肆茶坊客栈等,繁华与与中土相差不大,酒肆茶坊里也有说书评弹的人,时事旧闻,便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和乐子。

    杨六郎绻缩在一家茶楼的墙根,面前摆了一个破碗,与一般乞丐无二,也无引人注目。

    楼上的说书人,正在把半年前杨氏父子率军出关驱贼落入耶律南望圈套被围,一门捐躯报国到潘太师运筹帏幄反围耶律为杨家父子报仇雪恨的边关战事,编得环环相扣,一波三节,跌宕起伏,说书人嘴里娓娓道出,令茶客们如同身临其境,在故事里一惊一怍,亦悲亦叹,欲罢不能。

    每日说一段,添油加醋,东拉西扯,紧紧吊着茶客的胃口,这便是说书人的看家本事。杨六郎一连缩在楼下讨了五六天的饭,支起耳朵听了几天的说书。虽然茶楼内人声噪杂,但说书人有副好嗓子,再加上杨六郎在军中练就的听风辨位的本事,故事从头到尾听了十分清楚齐全。

    说书人今天说到那杨六郎单枪匹马杀出重围来到延边城搬救兵,一顿饱饭之后,等不及大军开拔,出了中军大账,硬点了五百忠勇的儿郎连夜赶回金沙坝抢救父兄的桥段。

    在那说书人的口中,金戈铁马如虎,气吞万里朝夕,杨六郎救父心切,一天一夜赶到金沙坝,在耶律的外围,大气都不换一口,提枪打马直直撞入耶律阵中,企图一股作气凿穿阵势与父兄会合。未料那耶律阵中也是有能人的,算准杨六郎必会去而复返,早早布下了圈套等杨六郎上钩。杨六郎即使入伏也毫无惧色,一枝铁枪舞得像风车一般水泼不入,左冲右突无人能挡。眼见这杨家老六就要凿穿阵势,耶律的军师室韦大志便横下心来,舍了自家几百儿郎的性命不要,命令弓箭手朝前杨老六所在方向,不分敌我一轮又一轮泼射,直到方圆百丈再无活人活马为止。

    说书人对这一段颇下了功夫,人物语言动作描画得细腻丰满,嘴上说手上舞,把一个杨六郎演得活灵活现。一段下来,茶客听众仍在热血沸腾怒发冲冠,都忘了喝彩赏钱。

    忽然寂静中一个不合时宜的叫喊声:“你说这杨小将军是乱箭射死的,在百尺楼评弹的郑老板唱的是被北庭的铁盾长枪阵活活困死的,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自然是小老儿得到的消息为真。”说书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