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青山明月不曾空

    第11章 青山明月不曾空 (第3/3页)

铜面罩,五官立体,竟有几分像杨六郎以前的脸面。张庆之那次误闯杨六郎的住屋,见识过杨六郎的左脸大致轮廓样子,依葫芦画瓢的本事当真不弱。

    张庆之把面罩送给杨六郎,杨六郎接过,看了两三眼,挤了个沙哑的谢字回了张庆之,转过头去,把面上的纱巾解了,戴上铜面罩,与面形很是贴合。外面还仍然罩着帏帽,的确方便多了。

    张庆之搓着手,绕着杨六郎转了一圈,很是高兴。

    向东走了三天,张庆之在一家酒馆打尖吃饭后,去向掌柜付账,接过掌柜偷偷塞来的一小截竹管。当晚张庆之向欧阳甲告罪一声,说忘了件重要的件遗落在县太爷府上未拿,得快马加鞭赶回。一天后,张庆之出现在卧牛镇,直闯一处宅子,正好在堵住院子里一队商贾正在收拾,准备起程西行。

    张庆之热络地搂着带头大汉,说要聊几句贴心窝子的话送行,连拖带拽弄进里屋。反手闩上门,两人坐下,张庆之立即换了副阴沉的面色,大汉一脸迷蒙无辜惴惴不安,张庆之却眼神凶恶吃人,瞪了大汉半盏茶功夫,见大汉还是装得一副惶恐老实的样子,怒向胆边生,跳将起来左右开弓,七个荤的八个素的十五个大耳刮子招呼到大汉的脸面上,速雷不及掩耳,打完了来个双掌下压,气沉丹田。

    大汉被打得晕头转向,眼里才升起了怒意,手习惯向腰间摸去,张庆之更快一步,在大汉面前张开手心,一件细小精致的物件呈现在大汉面前。这个捏着图像捉拿陆黍年,把茶缸子砸破陆黍年脑袋的神秘带头人,瞬间焉巴了下去。

    张庆之从屋子里出来时,神清气爽,笑语盈盈与每个人亲密话别,出了院门,翻身上马,绝尘而去。

    杜家老二杜由正在江南游学。

    杜由,字芷舟,排行第二,出身耕读街高门大族杜家。可惜了杜老二所作所为糟贱了祖父所赐的风雅的名和字,与西边红墙琉璃巷的张庆之,并称大梁城二害。都是自娘胎里便憋着一肚子坏水的货色,幸好二人的志趣不一样,各有各的纨绔圈子各有各的玩法儿,在小小大梁城里,不见如参商。张庆之是能衣冠作揖的将种世家子,杜老二是擅长撸袖揍人的清贵读书人。

    杜老二上年大寒和立春时节闯的祸,着实让杜家除老太爷外,上下都悬了很长时间的心眼儿。老太爷却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也不舍得苛责杜老二,也难怪,杜老二自小跟老太爷隔代亲,在襁褓里就谁也不尿,就喜欢尿得老太爷一身湿,还扶墙学步时,就敢爬到卧榻上拔酣睡中老太爷的胡子,十二岁偷老太爷酒喝,十三岁与老太爷对饮。杜家家风严正,只出了杜老二一个讨债的祸精。

    杜老太爷架不住一大家子的软磨硬泡,清明过后,安排了一匹马、一个书僮、一个老仆,把杜老二连哄带吓打发去了江南,求个耳根清净。

    “江南好啊,千里江堤绿映红,女子纤弱水灵……”

    “江南好哇,三秋桂子十里荷香,女子婉约清扬……”

    ……

    “不去不去,就是不去……”

    “真不去吗?也好,明儿我去钦天监找老头儿看个日子,把潘老头的小女儿给娶进门,赶明年开春,就能给我生个曾孙儿在膝前承欢了……”

    “我去我去,明天就动身……”

    杜老二现在儒冠青衫,青竹书箱,人模狗样,一老仆一书僮,一匹大马,一副殷实家庭读书人游学的样子。与大梁城里邋遢污糟有了天壤之别。

    杜老二与国子监学生同在芜湖,却不是一拨人,相隔两日脚程,杜老二铿铮三人行,信马由缰;国子监有祭酒学监带队,住宿行止,皆有规划。

    杜老二也收到大梁城快马送来的信,不过与国子监学生不一样,杜老二的信是潘太师差人直送的,国子监是张夫子转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