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904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1/3页)

    《10万军民殉国,319年大宋王朝的末路悲歌,一文说清崖山之战始末》的后续故事。崖山之战葬送了宋朝最后成建制的抗元力量,十万人蹈海自尽,此中的漂泊痛苦悲怆无奈,上一篇文章已经说得差不多了。

    在人们的认知中有两个宋朝,第一个是历史意义上的宋朝,公元960年到公元1179年,是一个历史阶段,总共319年;第二个是文化意义上的宋朝,它包含着范仲淹、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等这些光耀千年的文化巨擘,以及晏殊、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等留下华彩词章的词坛领袖,以及王希孟、张择端、宋四家等等奉献伟大作品的艺术巨匠。但是在这些之外的最重要的,那就是自有宋以来一以贯之的文人风骨。这是文化意义上的宋朝真正的脊梁。

    崖山之后,历史意义上的宋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就结束了;可是文化意义上的宋朝在人们心中还远没有结束,因为大宋的文人气节和风骨,仍然有人还在坚持。在人们心中,文化意义上的宋朝应该结束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这是因为这一天,有一个人怀着他孤独的坚守,慷慨就义。元人黄溍曾作这样的评价:“宋之亡,不亡于皋亭之降,而亡于潮阳之执;不亡于崖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

    而这个孤独的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人,就是大宋丞相——文天祥。

    今天的话题,我们来聊聊大宋文丞相的最后的岁月。

    这个故事的开始,要从祥兴元年(1278年)闰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文天祥吃的一顿午饭说起。

    一、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南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蒙古军队进入了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帝投降了元朝。而此时,宋度宗的两个儿子赵昰和赵昺由杨太后带着逃出了临安,辗转到了福州。在这里,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共同拥立赵昰为皇帝,史称宋端宗,改元景炎。这个流亡的朝廷,史称“行朝”。

    景炎二年(1277年),端宗在逃亡途中屡遭惊吓之后,终于病逝于雷州半岛南部的硇(音同闹)洲岛,享年仅仅11岁。其弟赵昺即位,改元祥兴。

    祥兴元年(1278年)闰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已经被排挤出行朝政治核心的“挂名丞相”文天祥,带领着自己组织的抗元队伍在广东海丰县的五坡岭正在吃午饭。此时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由海丰当地地方势力陈懿带路,从岭下包抄上来,宋兵猝不及防,伤亡惨重,文天祥也被元军所擒获。

    十二月,趋南岭,邹洬、刘子俊又自江西起兵来,再攻懿党,懿乃潜道元帅张弘范兵济潮阳。天祥方饭五坡岭,张《10万军民殉国,319年大宋王朝的末路悲歌,一文说清崖山之战始末》的后续故事。崖山之战葬送了宋朝最后成建制的抗元力量,十万人蹈海自尽,此中的漂泊痛苦悲怆无奈,上一篇文章已经说得差不多了。

    在人们的认知中有两个宋朝,第一个是历史意义上的宋朝,公元960年到公元1179年,是一个历史阶段,总共319年;第二个是文化意义上的宋朝,它包含着范仲淹、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等这些光耀千年的文化巨擘,以及晏殊、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等留下华彩词章的词坛领袖,以及王希孟、张择端、宋四家等等奉献伟大作品的艺术巨匠。但是在这些之外的最重要的,那就是自有宋以来一以贯之的文人风骨。这是文化意义上的宋朝真正的脊梁。

    崖山之后,历史意义上的宋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就结束了;可是文化意义上的宋朝在人们心中还远没有结束,因为大宋的文人气节和风骨,仍然有人还在坚持。在人们心中,文化意义上的宋朝应该结束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这是因为这一天,有一个人怀着他孤独的坚守,慷慨就义。元人黄溍曾作这样的评价:“宋之亡,不亡于皋亭之降,而亡于潮阳之执;不亡于崖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

    而这个孤独的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人,就是大宋丞相——文天祥。

    今天的话题,我们来聊聊大宋文丞相的最后的岁月。

    这个故事的开始,要从祥兴元年(1278年)闰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文天祥吃的一顿午饭说起。

    一、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南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蒙古军队进入了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帝投降了元朝。而此时,宋度宗的两个儿子赵昰和赵昺由杨太后带着逃出了临安,辗转到了福州。在这里,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共同拥立赵昰为皇帝,史称宋端宗,改元景炎。这个流亡的朝廷,史称“行朝”。

    景炎二年(1277年),端宗在逃亡途中屡遭惊吓之后,终于病逝于雷州半岛南部的硇(音同闹)洲岛,享年仅仅11岁。其弟赵昺即位,改元祥兴。

    祥兴元年(1278年)闰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已经被排挤出行朝政治核心的“挂名丞相”文天祥,带领着自己组织的抗元队伍在广东海丰县的五坡岭正在吃午饭。此时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由海丰当地地方势力陈懿带路,从岭下包抄上来,宋兵猝不及防,伤亡惨重,文天祥也被元军所擒获。

    十二月,趋南岭,邹洬、刘子俊又自江西起兵来,再攻懿党,懿乃潜道元帅张弘范兵济潮阳。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吞脑子,不死。(《宋史·文天祥传》)

    这一拨元军,主要目标其实并不是要抓文天祥,他们此次的主要目标,其实是崖山的南宋行朝朝廷。张弘范带着文天祥,于祥兴二年正月初二发兵崖山,在中间路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的时候,文天祥写下了他最为著名的一首诗《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后来,在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劝降张世杰的时候,文天祥就把这首诗给他看,张弘范由此知道了文天祥的决绝,于是再也不提劝降的事。

    此时的文天祥,目睹山河破碎,心中的悲愤无奈自是难以言说。可是他并不知道,他后面所看到的,才是对他真正的折磨。那就是崖山之战。(关于崖山之战请阅读拙作《10万军民殉国,319年大宋王朝的末路悲歌,一文说清崖山之战始末》)

    崖山一战,南宋十万军民殉国,陆秀夫抱着宋朝末帝赵昺跳海身亡,张世杰出逃遭遇台风,也死于海上。南宋最后的抗元力量,彻底葬送。而文天祥在元军的船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这让内心无比忠于南宋朝廷的文天祥,内心如同沸油相煎一般痛苦悲凉,他曾多次想要随末帝而去,冲到船边想要跳海,都被元军士兵控制住了。

    身既不能死,文天祥所能做的,只有用诗文聊以自陈了。他写就了一首长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痛苦难耐的心情。诗中就有“正气扫地山河羞”、“惟有孤臣雨泪垂”等这样的诗句。从这一刻起,文天祥心中的理想已经破灭了,他为之拼死保卫的那个国家已经没有了,他剩下来的日子,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死。

    国已灭,家已亡,作为一个人,文天祥感到自己的灵魂早已随着末帝沉到了茫茫海底,那就带着这躯壳告别这个已经陌生的世界吧,只有死亡,才是祭奠自己已经毁灭的理想的最好方式。

    可是作为元军统帅的张弘范却并不希望文天祥去死。平心而论,抛开各为其主的因素而言,张弘范还是很敬佩文天祥的。从个人感情上来说,他也不希望这样一位志节忠贞的人获得一个身死的下场。张弘范曾经劝过文天祥,他们的对话,被记录在文天祥的《文山集》中。

    张弘范劝文天祥说:“国家已经灭亡了,您以忠义而获杀身之罪,谁能为您记录您的事迹呢?”(张元帅谓予:“国已亡矣,杀身以忠,谁复书之?”)文天祥回答:“以前商朝也曾经亡过,但是夷齐也不吃周朝的粟米,作为一个臣子,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谈什么记录不记录的?”(予谓:“商非不亡,夷齐自不食周粟,人臣自尽其心,岂论书与不书?”)张弘范为之改容。

    既然劝不了,张弘范只好走水路把文天祥押赴大都(今北京),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三月中文天祥被押到了广州,五月二十五日到了江西南安军(今江西大庚县)境内。文天祥的故乡在庐陵(今天江西省吉安县),文天祥计算着到庐陵的日子,开始绝食。这样,按照他自己的计划,在船到达庐陵之日,自己必死,这样也算是“归正首丘”了。文天祥在《至南安军》诗中这样写道: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