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惊月诗社(一)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15章 惊月诗社(一) (第1/3页)

    K大众多的学生社团中,惊月诗社是资历最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

    那时候K大文学院刚成立,一些爱好诗歌的老师和学生常聚在一起谈诗、论诗,便形成了诗社雏形。

    1956年在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背景下,惊月诗社正式成立。

    惊月,据说是取自“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诗。可之后质疑者甚多,按照“主语+动词”的文学结构,应该叫做“月惊”。但这名字的谐音早被用于认知度更广的名词上,自然不可冒用。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派强势出现。

    正是在K大文学院诞生了大学生诗派的第一梯队——徐敬亚和王小妮。

    其中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被称为朦胧诗运动的里程碑——“三个崛起”之一,被写入大学中文系的课本,作为《当代文学史》的重点篇章而广为传诵。

    之后的惊月诗社就出现了新体诗远胜旧体诗的局面,有任社长想改名“惊月”为“净月”,说是为了致敬新体诗中重要的诗派“新月派”。

    支持者表示:‘惊月’一词绝对不是来源于‘月出惊山鸟’,明明是惊动山鸟,月如何能惊?惊字太躁,不符合月亮的闲静气质。‘净月’则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感,并且可以双关长春著名景区净月潭···

    反对者表示:‘惊月’名称有着很深的历史厚重感,更变名称毫无道理。甚至还有刻薄者指出,‘净月潭’名称的出身并不高贵,本身是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孝胥的二儿子,时任伪满洲国国都建设局局长的郑禹所起。

    全社展开了激烈争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唇枪舌战,双方各不退让,甚至惊动了整个文学院。最终文学院全体学生投票表决,保留了“惊月诗社”的称号。

    2000年以后,惊月诗社不满足只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