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幸福与苦难

    第二十四章 幸福与苦难 (第2/3页)

。就拿我和你杨叔来说吧,别人都羡慕我们的儿子有出息,在澳大利亚。可我宁愿他没出息,就在郢州。为什么呢?你看我们现在都不敢生病,为啥啊?生病了谁照顾你啊,儿子能从国外赶回来吗?还不是靠自己硬撑着,苦熬着。所以,我真心羡慕那些子女在身边的父母,不讲有没有多大的孝心,单讲生病了有个儿子或姑娘能在身边照应着,哪怕他不照应,只是回来看一眼,也是好的啊!吴玫啊,你的弟弟去了北京,你再去了深圳,都远隔千里,你们的爸妈谁来照应啊!”

    张春桃一口气说完,眼圈都红了。是啊,有谁知道独守老人的心里苦呢?

    杨满仓听着,默不做声地站起身,踱到窗前,像是在欣赏窗外的风景。心细的张小山却看见他从衣兜里掏出了纸巾。

    刘伟没能理解张春桃的心情,他附合着说:“是啊,子女不在身边是不好。我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则新闻。说的是浙江温州有个姓余的老人得了绝症,他贴出告示:谁肯在他死后照顾好他的老伴,就赠送谁房产、现金。他说,将老伴托付好,我死去就无后顾之忧了。因为他的老伴也有严重的疾病。他们的一个女儿在美国生活。但这两老不想给女儿增加负担,不想破坏她在国外的生活,就贴出了这个告示。”

    张小山见杨满仓夫妇听了这个故事后,更加伤心了。便说:“子女能在父母身边当然好啊。但话又说回来,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呢?子女有出息了,在外地或者外国能有自己的事业,能出人头地,也是做父母的骄傲啊。大哥大嫂你们的儿子就是有出息,在澳大利亚打拼的风生水起,听说是华为驻澳洲的负责人,这样的人才难得啊。别担心,当你们真的老了,让他向公司申请回国,一切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杨满仓从窗前回到座位上,笑着端起酒杯说:“托小山的吉言,为了儿子能早日回到我们身边,干了这一杯。”

    二、小芳

    吴玫见自己提起的话题勾起了杨满仓夫妇的思儿之情,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阿姨,感谢您的提醒。去不去深圳应聘,我会慎重考虑的。再说,就算我去应聘,别人也不见得录用啊。”

    张小山想,吴玫要是去应聘的话,光凭形象就有九成的把握,何况还有她的公关能力和财会知识作铺垫,哪有不被录用之理。但他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或许是他也同情吴玫的父母,也或许是他从内心深处不愿意吴玫离开郢州,又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吧。

    大牛几杯酒下肚,已经有了醉意。他有点不耐烦地说:“是啊。别人会不会录用都还是问题,这个话就不要再说了。喝酒!”

    端杯欲干时,张小山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他放下酒杯,对杨满仓说:“大哥,有一件大事差点忘了。我们的慈善基金至今未派上用场,前几天重新建仓长安汽车时,我委托送外卖的于虎在他老家打听因贫辍学的学龄儿童,准备在春季开学前先资助一个。你对慈善基金的贡献最大,这件事必须你来做决定。”

    张春桃一听,连忙说:“这是好事啊,我替老杨决定了。”

    杨满仓笑着对张春桃说:“没有谁说这不是好事啊,你急什么?”顿了顿,又接着说:“但是好事我们要做好,要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我想在春节前专门去一趟张家集,自己走访一下学校和家长,挑选几个资助对象。不限于一个人,有必要的话就多资助几人,最好不耽误他们新学期入学。”

    “你不是春节前想去少林寺一趟吗?几个事加在一起恐怕时间上来不及。”张小山提醒道。

    “资助贫困学生的事为大。到少林寺春节过后也不迟。”杨满仓毫不迟疑地说。

    接着,杨满仓又征求了在场人员的意见,大家当然无异议。吴玫和刘伟更是高兴的不得了,生长在城市的年轻人都对乡村感到新鲜。

    1月20日,2003年的大寒节气,距春节尚有十天。太阳透过晨雾,从东边天际晒出万道金光,让人感觉不到三九的严寒。但路边的河面却结上了冰,在冬阳照射下泛出片片白光,反射在汽车玻璃窗上,似乎在提醒人们寒冬尚未过去。

    汽车在光与影之中穿行,匀速行驶在修建于丘陵地带的省道上。宽敞的“大奔”载着五人小团队,他们要去山区寻访因贫辍学的贫困生。

    张小山熟练地驾驶着德国名车,轻松自如的样子就像在表演驾车艺术。

    “小山哥,你的车技太好了。刚刚明明有几个连续弯道,可坐在车里就是感觉不到。”副驾驶座上的吴玫由衷地赞扬着。

    “那还不是因为有你这个美女坐在旁边吗?不然小山能开的这么稳。”大牛开起了吴玫的玩笑,车内的气氛活跃起来。

    张小山笑着说:“过奖过奖,不是我车技好,而是车子好啊。我驾驶着德国车,不由想起了不知是谁说过:德国人的血管里流淌着爱车的血液,德国人的精神里充斥着对汽车工艺的极致追求,只有这个最热爱汽车的民族,才能塑造出最经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