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振聋发聩

    第六十三章 振聋发聩 (第2/3页)

能,王凯滔滔不绝地边带路边讲解,暗自惊讶于自己的超水平发挥。

    古城南门外东侧,碧波荡漾的南湖畔,是著名的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大家沿着湖畔用各色鹅卵石铺就的人行道,步行来到闻名遐迩的应天书院大门外。与吴玫并排而行的王凯兴致一直非常高昂,此时,他手指书院,骄傲地讲解道:“俺们商丘的应天府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并称北宋中国四大书院。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朝廷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于1006年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也就是我们商丘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后人还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

    听到范仲淹在应天书院任教过,刘伟有点卖弄地问:“是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吗?”

    王凯乖巧地夸赞道:“正是。大哥好学问,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都能信手拈来。”

    吴玫正想说什么,张小山冲她微笑着摇摇头,顺着王凯的话头说:“范仲淹在应天书院一定有不少故事吧,你能讲讲吗?”

    王凯为当好课余导游,专门研究过范仲淹在商丘的这段历史,此时正好派上了用场。他流利地说道:“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即1011年,时年二十三岁,家境贫寒的范仲淹来到应天府书院,如鱼得水,十分珍惜这天堂般的知识殿堂,不分昼夜,刻苦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即使别人叫苦连天,他依然乐在其中。”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他有一次写给书院同窗晏殊一首诗: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

    “公元1014年,也就是大中祥符七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商丘即当年的南京,整个城市热闹非凡,人们挤挤拥拥唯恐错过龙颜,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仍然一个人闭门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并成为日后北宋伟大的改革家。”

    众人边听王凯讲解,边慢慢游览到了应天书院内的范仲淹展厅,只见墙上正中张贴着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的范文正公画像,他微笑地看着前来瞻仰的游人,口中似乎仍在喃喃吟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