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心花怒放

    第一百二十四章 心花怒放 (第2/3页)

了如指掌,你们听了我的介绍就知道苏宁电器值不值得投资了。”

    “那就请兰总介绍一下,我们洗耳恭听。”杨满仓朝兰立拱了拱手,他近来心脏不适,不宜饮酒。

    “杨兄不必客气。”兰立礼貌地向对方回礼后,开始介绍起张近东和他正在不断崛起的商业帝国。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将他的介绍整理如下:

    1984年,21岁的张近东大学毕业,在南京鼓楼区区属国企豪威公司谋得一份文员工作,月薪55.7元。1987年,哥哥张桂平下海经商,张近东工作之余也去帮忙。哥俩奔波在商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承揽了一些电脑、复印机、空调安装工程的业务。这时两人发现,各大商场卖出的空调只是半成品,只有安装成功能正常使用了,事儿才算完。市场意识刚刚启萌,服务经济一张白纸。

    张近东一到炎夏季节,就与哥哥一起光着膀子大干快上。“从那时起,服务就成了苏宁唯一的产品。这样的基因一直在苏宁的生命中传承。”

    1990年12月26日,张近东辞掉豪威公司的工作,以10万元自有资金,在南京宁海路60号租下200平方米两层楼的门面房,取名为苏宁家电,专营空调。

    在那个年代,最抢手的家电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空调是人们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同时,这几大项家电在南方有从境外进入的大量货源,一到内地就被一抢而空。如此蜂拥争抢的市场,张近东却不涉足,着实让人费解。

    张近东说,现在理性分析,发现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客观因素是,春兰扩大产能扩大招商,证明空调市场即将引爆;主观的因素是,第一,我不愿跟风,想冒险另辟蹊径。第二,虽然当时多数家庭不买空调,但是医院、高校、企事业单位和部分高收入家庭对空调已有现实需求。直觉告诉我,未来市场肯定巨大。正所谓‘要行大船,必涉深水’。”

    开业之初,张近东面对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区区10万元投下去,对于经营单台成本超过4000多元的空调来讲,无异于泥牛入海。但张近东决定“先卖货,后进货”。进出顺序一颠倒,资金链可保无虞。

    “那是一个短缺经济时代,供不应求是市场最典型的特征。这时你可以利用人们对商品的迫切需求,让他们先付货款。”张近东先把顾客买空调的钱收了,然后告诉对方先回去,公司随即送货上门免费安装。等对方一出门,他立马拿着对方所交现金去春兰南京分公司进货,然后送上门去。“当然你必须100%守信。”

    从那时起,张近东开始利用市场的供求落差和人们的心理落差,以他人的钱赚钱。6000多元一台的空调,张近东搬搬货,转手就能净赚1000多元!这显然比笨拙的现款现货买断经销来得更加高明。“唯有为客户提供超出期望值的精心服务”,才能使自己脱颖而出。于是三年内,张近东组织起了300多人的安装队伍。

    1991年5月份天气一热,张近东的空调销售剧增,口碑传播不但使企事业单位提着现金纷至沓来,连一些小经销商也争相前来拿货。现金流加速周转,资金突然变得不是问题了。

    随着手里的现金量大增,另一个重大难题却像巨大的冰山迎面撞来——货源能不能保障?顾客交了钱,货是半天也不能耽搁的。此时“钱不是问题,货才是根本”,谁手里有货谁就是大爷。而自己怎样才能获得稳定的货源,在国有大商场铁板一块的垄断市场里杀出一片天地?站稳脚跟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张近东的分析是,南京空调市场与全国各地一样,通常由国有商场绝对掌控,他们通常在每年4月份空调市场刚启动时,去工厂*提货、上柜销售,淡季则停止拿货,多年来大商场一直如此操作。

    因此,空调厂家遇到了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空调销售的季节性,导致空调生产出现季节性。虽然工厂可以在淡季时进行一些生产,库存一部分产品以供旺季之用,但工厂的资金能力、仓储能力毕竟有限,大量库存很难做到。

    厂家要求商场淡季拿货,垄断着销售主渠道的商场坚决不同意:“一来不但要解决库存问题,还要占用大量资金;二来空调一年一个价,如果第二年降价,早进货不就吃大亏了,而且一旦卖不掉麻烦就更大,谁知道次年是不是‘凉夏’。”厂家于是无可奈何。

    多年来,这一厂商博弈一直困扰着双方,厂家不能正常生产,而商家也为旺季拿不到货而头疼,以至每年一到空调销售旺季,工厂生产和商家拿货都像是一场战斗。

    1991年5月24日,八大国有商场的总经理在媒体上联合发表了他们的看法,称“八大商场的联合主要是维护国家商业主渠道的作用,维护国家、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我们要对国家负责,如果打价格战,企业损失不小,工厂也倒霉……”

    张近东想,是将自己的底线和盘托出的时候了。24日与26日,他在媒体上两次把货源和价格优势公布于众,将自己的经营内幕一一道出。

    1992年由于南京高温季节不太长,空调市场陷入低谷。当年10月春兰空调召开1993年订货会,但所有国有经销商都傲慢托大,采取一贯策略淡季观望,而完全市场化的张近东则按照自己的“淡季*,反季节打款”策略,毅然签订了4800万元的合同,全力支持厂家,成为会上订货最多的销售商。1992年12月到1993年5月,苏宁每月向春兰预付400万元的货款;1992年11月华宝空调的订货会上,苏宁也签订了同样的合同。针对苏宁的支持,两个厂家则在货源与价格上给予充分的回报。

    1993年1月南京空调市场启动后,由于苏宁在货源与价格上占了很大优势,公司为加快周转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加大了广告投入,并让利给消费者。“这场空调大战,人们说是价格之争,其实我认为适销产品的货源之争才是本质。至于我们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加快周转,那是企业正当的经营手段。”

    张近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不可逆转,计划经济的做法已不得人心,竞争只会促使苏宁更快发展。至此,消费者终于明白,这场空调大战,原来是市场经济变革的新生力量与官商保守旧势力的一次较量。

    回忆起当时紧张交锋的情形,张近东说:“一个晚上,十点多钟,记者一个电话打进来,问:八大商场老总们都到春兰去了,还警车开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我回答说:首先我们坚信春兰会按合同供货——那时的货源已经很紧张;第二,八大商场不是要打价格战嘛,这明摆着子弹都没有了现在临时去找子弹,这仗还怎么打?我们苏宁任何时候都做好了准备,不但保证价格低,而且还能保证货源。”

    采访第二天登出来了,无疑又为苏宁做了一个正本清源的广告。

    至此,社会舆论偏向苏宁,双方无意再战,这场硝烟才渐渐平息下来。显然,苏宁的“小舢板”战胜了强大的“联合舰队”。当年,苏宁销售额猛增至3.02亿元,增长187%。从此苏宁一战成名,被推上了中国最大空调经销商的地位。

    1993年底至第二年初的淡季里,苏宁一鼓作气,又向华宝、春兰、松下、三菱、三洋等名牌厂家滚动投入超过一亿元的资金,得到的回报也十分诱人:与一般经销商相比,从华宝拿到的价格要低3%,从美的、江南等厂家拿到的价格甚至低过10%。

    1994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