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大的惨字

    第七章 大大的惨字 (第2/3页)

。第二档,以东瓯二高为首,672分,往下便是第四中学的650分、第八中学的645分、第七中学的630,一直到第十四中学,620分。

    所以按理说,江森其实哪怕是考得不甚理想,但要进十四中,也是刚刚好的。

    可问题在于,第二档的学校全都不招收户籍非市区地区的学校,更何况江森的成绩也不拔尖,没理由让他们破例,所以江森最后的选择,只能是第三档。

    而第三档的学校,录取分线,就是直接断崖式地下降。

    第三档学校中,分数线最高的一所,是东瓯市第二十二中,录取分是580分,比十四中直接少了40分,学生是什么质量,可想而知。然后再往下,就是二十一中,再降40分,只需要540分。最后的最后,便轮到十八中、十三中和十一中三个难兄难弟。

    一家人分数整整齐齐,正是东瓯市中考分数线的最低标准线,510分。

    就这样一条位于“我觉得我能考大学”和“我觉得我该去学剪头”之间的分数线,可想而知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生源质量会是怎样一种水平。

    但江森没得选,因为二十二中甚至是私立学校,想进去还得花钱,人家也看不上他624分的考分;二十一中则是东瓯市的教职工子弟保留地,是留给那些学得很认真又实在学不好、家里稍微有点当地社会关系的孩子的,只有剩下的最后三所,十八中、十三中和十一中,对他的624分“高分”表现出了强烈而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知道他的失分点居然是在《历史和社会》跟体育这两门后,三所学校更是简直像挖到宝一样。

    最终十八中校长做人敞亮大气,直接免了江森高中三年的学杂费,还倒贴了一份不算辛苦不过钱也不多的勤工俭学工作,一个学期大概有300块左右,这才直接拿下了江森。

    但校长大人肯定不知道的是,江森从那个山沟沟里出来时,身上除了求爷爷跪奶奶凑到的几十块钱路费,其他的,就一分钱都没有了。

    所以学校发的这三百块,对江森来说,也就只够买点生活必备的洗漱用品,还有耗费很大的纸笔,再有省下来的钱,就是他放假回家的路费。

    至于吃饭——就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这些经济上的困境,江森并没有再去跟老色批校长说。这跟要脸不脸的没关系,主要是既然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就没必要再欠人家的情。而且更关键的是,从高中入学到现在,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没达到校长的预期,这种情况下再去要钱,这样的事,江森干不出来。

    而且他甚至怀疑,如果他高二再考不出好成绩,校长完全有可能让他提前结业。

    好歹是一年4000块的学费,十八中又不是扶贫单位,他这个需要瓯顺县教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