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学霸的尊严

    第十九章 学霸的尊严 (第2/3页)

的天花板大概就是普通二本。而如果不能百分百发挥出来,最多也就是三本或者公费大专。再糟糕一点,要是发挥失误,那结果就不用多说了。

    然后是邵敏,看似脑子不太灵光,可其实反倒是有潜力可挖的,只可惜缺少一个高明的老师来引导他。不然如果引导到位,上个三本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如果没人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给他一个方向,认真地督导和敦促他,这货的天花板,撑死了也就是张荣升的下限,考个第四批公费大专就算踩狗屎运了。至于如果发挥不佳,那就无所谓大学不大学了。第五批自费专科,跟成教、电大、夜校的区别已经没有多少。无非是拿个谁都知道没什么用的文凭往自己脸上贴点镀金——除非他能专升本成功。

    但问题是,以第五批大专的学校环境,专升本的难度,估计也不比高考上线要低了——哪怕江森没亲自体验过,但靠想象也能想得出来,邵敏如果去读第五批,每天将会有多少时间被室友强行拉去网吧,或者直接在寝室里组团开黑,又有多少可怜的时间,会放在学习和考试上。那种情况下,别说专升本,能不挂科就不算了……

    最后至于罗北空、文宣宾和还没来的胡启这三位,江森对他们的判断就是,胡启可以努力冲击一下公费大专,而罗北空和文宣宾两个人,能拿到高中毕业证就算祖坟冒青烟。

    以上,就是十八中这类底层普高最真实的情况。

    全校最掐尖的学生才能上二本,底下那些混日子的,跟中专、职高的学生相比,其实水平相差不大。十八中的两个难兄难弟,东瓯市十三中和东瓯市十一中,这两所学校去年的“大学上线率”——也就是第四批公费专科线以上,分别是11%和9%。

    也就是说,这两所学校能考上公费大专以上的,全部加起来也超不过两个班的人,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就是公费大专踩线。其余更励志一点的,包括自费三本在内,本科率连3%都不到。

    所以真正能较大规模培养出本科生的学校,最起码也得是瓯城区第二档的中流高中。

    比方四中、七中、八中和十四中。

    也就是说,很多人的命运,实际上在中考的时候,就已经被基本决定。

    而十八中这种学校,其实说白了,就是国家筛选人才的最后一道兜底屏障,主要作用,就是给像江森和林少旭这样的孩子留出最后一线生机。

    那么,机会,国家和社会给了。

    中不中用,就得靠自己了。

    ……

    “小荣荣,这道题怎么写?”

    “滚,不要烦我。”

    “妈的……算了,乱写了!”

    就在江森死磕物理题的时候,邵敏和张荣升正逐渐情绪爆炸,交作业心态无比强烈地飞快应付着星期五布置下来的作业,题目都没看完就已经在写答案,估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而文宣宾则拖拖拉拉,半天都还没想明白,自己到底该先搞哪一科作业,坐在书桌前翻着记录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