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合作伙伴

    第32章 合作伙伴 (第2/3页)

应了下来。

    二人进入这家饭店,来到的一个雅间,这在当年的饭店里面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在当年的国营饭店几乎不存在什么雅间,像是这种还有特权意味的场所都被取消,所有的座位都是平等对立的。

    但这家饭庄子是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做好了的格局,现在整栋楼房还是原来的建筑结构。

    这种木质结构很难做出什么大的改动,所以才保留了类似于雅间的小房间。

    许一飞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也是因为两个人谈生意的时候不太容易被其他人打扰。

    即便是在前世,来这家饭店也不超过三次,但是这家饭店做的菜肴都是几十年流传下来的,全都是一些传统鲁菜。

    做工精细用料讲究,也正因为如此,更是少有人问津。

    现在是改革开放的初期,还有一些生意场上的人来这里消费。要是在七十年代,在这里可以说是门可罗雀。

    可是所有的饭店员工都是国家职工,有固定薪水,生意好坏和他们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也是菜品每况愈下的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之后,消费又开始上涨,饭店菜品质量的需求也开始水涨船高。

    从那时候起,饭店里面的老师傅又被领导们聘请为顾问,菜品在这些年当中才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虽然在前世川菜大行其道,但是鲁菜永远都是最为认可的一种菜系,

    诸如葱烧海参九转大肠等等菜品,耗时费力,需要厨师精益求精,甚至要提前预定才能够准备好。

    在80年代,类似这种菜品还没有回复,但是其他可以现场做好的菜肴还是比较丰盛的。

    许一飞不动声色点了左右八九个菜,把桌子几乎铺满之后,那个年轻人也对其另眼相看。

    这些菜价格加起来,一个中等家庭一个月收入都不值,看起来像是高中生模样的对方点菜时候气定神闲,没有半点不知所措。

    看起来在饭店点菜是经常事,只有这样表情才会如此的自然。

    他那里知道,许一飞在前世的时候,饭店林立,下馆子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可是在八五年,能够表现出这样气质的人少之又少。

    两个人边吃边聊,先是谈了一些关于文物的常识心得,没有一开始就切入正题。

    年轻人对于文物领域之所以有如此的傲气,是因为家传的缘故。他的父亲爷爷是北京有名的圈里人,父亲又是故宫博物院的资深员工,他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自然对此道有极深的研究。

    但即便如此,对面学生侃侃而谈说出来的知识点还是能让他感到耳目一新。虽然从深度上来说不如自己这种世家子弟,但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程度了。

    其观点异常新颖,对于文物价值这一方面,在长久的远景上有独到的见解。

    说起来也没什么稀奇的,许一飞可是多活了几十年的人,拍卖行的具体价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