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下)

    后记(下) (第2/3页)

养,而在医疗,在调养。

    变老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伴随着老去而来的各种病症。

    无痛无病活到寿终,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福报。

    要解决这个问题,现代医学不行,唯有振兴中医才可以,山医命相卜,本就同出一脉,都是“玄学”,得益于修仙的人群众多,这十年来中医发展迅速,已经有条件每个乡村陪一名大夫,每个县能有一名妙手了。

    古之名医,多有斩关夺门,起死回生之能。

    如现代的李可老中医,此类医生在中医兴旺之时,应该每县都有一个才对,可中医式微,到回归那年,全国都找不出五个了……

    为何要振兴中医?

    这不仅仅是中医更擅长“治未病”和调养,这还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医千人千方,但只要对症了,那必然是效如桴鼓,沉疴立消,几十块,甚至几块钱包的药,就能治病。

    而不是进医院先花大几百做检查……

    超过35%的高龄人口,哪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也不是将大比例财政全部投入养老的理由,那样还能做其他的事吗?

    所以。

    在苏炳他们干劲十足的撸起袖子去食堂做帮厨的时候,村里的大夫也趁着吃饭的时候打量老人们的气色。

    遇到有问题的,便会上去问切一番,需要防治便开两副药,总不能等病真的成型了再来治疗。

    医疗问题解决了,老年人身体健康了,养老问题就去了大半,否则一个难以自理的老人,一个人陪护照料都是照顾不过来的,社会没有如此多的青年劳动力能够处理此事。

    老人身体健康,能够自理,自然就还会发光发热。

    他们一辈子的经验与知识,就是孩童最好的老师,调整各乡村的养老人口的素质成分,便可以解决乡村教育资源的问题,孩子们在乡村受到的教育甚至会比城市要更好一些。

    能够把教育稳住,年轻人的心就安定了一半了。

    在天下为公的制度里,不存在阶级壁垒,贫富差距不大,人们自然能够安心的待在农村,并坚持发展农村。

    如何发展?

    山水田园湖草,因地制宜的改良自然环境,便是最好的发展,相比于楼市,生态资源是更好的蓄水池,是可持续增长、改善的。

    山清了,水秀了,天蓝了,空气清新了。

    身体便健康了,心便怡然了,人也就静了,静了也好修行了,以长生为锚定物,生态资源就有了最好的价值。

    如此几十年沉淀,便也就有了开展长生革命的基础了。

    周瑞要以五百年致觉悟,当然不会让靖汉的发展还不如《大明2077》里面的大明,他们走过弯路,体验过资本,体验过礼乐崩坏,道德崩坏,体验过文明内生矛盾的极致,所以更能明白天下为公的难能可贵,更能明白如何夯实基础。

    大明的长生革命是以一场修仙盛宴为开端,其实从最开始就有些偏了。

    长生革命固然是以长生为锚定物,但它的本质是“追求长生的过程”而非“长生这个结果”,它真正的目的在于人们为了追求长生而明心见性。

    以至于最终实现阳明先生的愿望。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宗旨对了,方向对了。

    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这是他们这条线比大明支线更接近觉悟的原因所在。

    神王死了。

    被杀的不仅仅是他,还是人们心中的一部分“恶”,从最开始任侠周瑞他们就不是要解决神王这一个人而已,他们合力做的,就是将神王打成恶的替身,从而解决文明的问题。

    杀死神王的不是李和,而是众生。

    他们的大部分固然不知晓觉悟的原理,但自从炎历21年觉悟理论出现之后,到天下四分开始,各阵营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比较。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哪个阵营生活更好,哪个理论更加出色,即便是扫大街的老大爷也能侃几句大山,他们根本不用知晓具体原理和怎么去做,他们只需要有最朴素的理解就可以了。

    文明觉悟最好,但是最难,要不断学习进步。

    曙光模式最轻松,按照现状走就是了,但未来应该还是要走向觉悟的。

    绝对平等也不错,但不可持续。

    资本社会最要不得,穷人不如狗。

    基于这些最朴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