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过隙(全书完)

    第240章 过隙(全书完) (第2/3页)

的人多了起来,还有海外的生物制药的巨头跑到景安来交流和调研,甚至提出了各种合作。

    包括但不限于收购、入股、合作建厂等。

    兴邦集团一概不理,甚至连门都不让进。

    有些海外巨头甚至企图通过官方来达成合作目的。

    奈何如今的华夏早就不是几十年前的华夏了。

    吃了那么多亏,怎么可能还会上这种当。

    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景安几乎每天都有莫名其妙的人消息。

    一起消失的还有兴邦生物制药的个别管理人员和技术研究员。

    陈耀东一点都不担心,兴邦集团花了十几年时间,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得到的科研成果,其中又有多少偶然和运气,又岂是买通几个管理人员和技术研究员能拿走的。

    就好像曾经小鬼子嘲笑我们,给了图纸也造不出一模一样的东西来。

    最核心的东西,永远不会掌握在一个人手里。

    从研发到生产,这条产业链上有太多的难题需要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攻克。

    缺了其中一环,面临的就是一座拦路的大山。

    所以陈耀东不担心。

    年中,河西省委大老板亲自调研了兴邦生物制药。

    下半年,河西省评选表彰十大高新技术企业,兴邦生物制药名列第一。

    结果却被全国人民给嘲笑了。

    河西也有高新技术企业?

    生产猪药的都成高新技术企业了?

    确实很有笑点。

    年终总结大会过后,陈耀东正式宣布卸任兴邦集团总经理,只保留执行董事一职,负责企业战略、文化这些比较宏观的东西,不再参与兴邦集团企业各子公司的具体经营。

    兴邦集团总经理由四十八岁的王雪梅接任。

    随后,兴邦集团办公室发布了陈耀东的一封致全体员工信。

    不是办公室代写的,陈耀东自己写的。

    部分内容如下:

    “……我一直认为,一家企业最重要的责任首先是让自己的员工把日子过好,不用为了买不起房子和车子烦恼,其次才是回馈社民族责任。这些年我一直在考虑两件事,一个是兴邦集团的百年大计,企业发展到今天,兴邦集团的每一位员工都付出了汗水,已经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私产,而是大家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如何让集团传承下去,给后来人留下一个保障大家还算富裕生活的家园,我想了很久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或许等我彻底退前会想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办法;另一个是员工的工资,十年前,我们提出了目标,要让一线店员的工资过万,我们努力了十年,到现在还差一点,我希望能明年能实现这个目标……”

    又十年过去了。

    景安的环卫工工资涨了涨,两千多块。

    服务员营业员工资也涨了,涨到了三四千块。

    省城稍微高点,但也高不到哪去。

    普通服务行业,工资过万就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只能勉强活着,想要活出点尊严,对普通人来说确实挺难。

    兴邦农业一直在努力,但普通店员工资过万这个目标对传统的农牧实体企业来说真的太难了,以至于十年过去了还差一点点。即使现在在兴邦农业的门店卖菜理货对普通员工来说已经算是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工资八九千,有三金五险,不菲的年终奖,能享受到许多隐藏的福利,比如子女教育,省城和各地市的中小学随便选,不用再为了子女的上学问题求爷爷告奶奶,背着猪头都不知道往哪送,但陈耀东和王雪梅却没忘了十年前吹下的牛B。

    十年前那个特殊年代的疯逛业绩不算。

    常态化的市场之下,兴邦农业和兴邦牧业虽然实现了稳固的正向赢利,但净利润率也就在15%左右,每年三十多亿的净利润,可花钱的地方却实在太多。

    好在这个牛B总算是在2031年实现了。

    兴邦生物制药投产运营后,兴邦集团的整体经营业绩直线起飞了,2030年实现营业收入63.09亿,税后净利润约42.41亿,给兴邦集团提供了一头强大的现金奶牛。

    成为了兴邦集团旗下最赚钱的企业。

    员工不到千人,营收不足百亿,净利润却达到了四十多亿。

    十多年的坚持,终于换来了丰厚的成果。

    2032年初,兴邦集团的三千亩高新技术产业园通过层层审批,在景安奠基开工,建成后兴邦集团、兴邦农业、兴邦研究院、兴邦生物制药将全部搬到产业园。

    不用再东一个西一个分散在各处。

    这年,陈耀东四十四岁。

    姜苗苗也到了中年,她就比陈耀东小了三岁,岁月带走了她的青春,但和其他的同龄妇女相比却并不显老,看上去也就三十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