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封禅泰山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一百二十八章 封禅泰山 (第1/3页)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却说真宗赵恒好大喜功,爱慕虚荣,被王钦若「城下之盟」一盆冷水,泼得一蹶不振,郁郁寡欢,怏怏不乐。

    当初拒绝采纳寇準「抗辽可保百年无事」之策,竭力主张签订这「城下之盟」的正是真宗本人。

    《澶渊之盟》,不是功反倒成了过;不是荣耀,反而成了标示君王昏庸无能的耻辱柱,这让真宗如何释怀?

    虽然扳倒了寇老西,王钦若侥幸赢回一局,但他的心里也打鼓,「皇上这儿还气着呢,弄不好,自己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儿去!」王钦若的心里急速地盘算着。

    没了寇凖的早朝,稍微显得有点冷清。

    一天下朝,真宗叫住王钦若,询问雪耻之策,真宗道:「朕现在该怎么办?」

    王钦若当然知道真宗是因惧辽求和,才签订这城下之盟的,他决定以进为退,故意说道:「陛下以兵取幽蓟,乃可刷此耻也!」

    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听说又要出兵,真宗连连摆手,道:「河北的百姓刚免了战争之苦,朕哪忍心再让他们遭受战乱之苦呢?还有没有其他良策?」

    王钦若知道真宗没这个胆儿,沉吟片刻,又道:「君临天下,再没有比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戎狄的「大功业」了。」

    真宗点头,「这个好!」

    王钦若道:「自古封禅,得有「天降祥瑞」出现才行。」

    太宗赵光义当年也想封禅,结果刚一宣布,皇宫就走了水,好好的乾元殿和文明殿先后烧成了一堆瓦砾。太宗认为这是天象示儆,立即罢了封禅的念想。这事,王钦若心里肯定清楚,他不动声色地说出「天降祥瑞」这一条件,也是想试探一下真宗。

    真宗一听「封禅」,开始还一脸地兴奋,很快就变得忧郁不作声。

    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

    《史记》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凡「受命于天」的皇帝,为答谢天恩,是要到最能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堆土砌台垒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自己所有的功绩,都是上天所赐,功归于天。

    随后再到泰山脚下,接近地祗的梁父、社首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

    一代帝王封禅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青史留名。

    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的原因。

    但是,封禅泰山不是谁都有资格的,它是要具备三个条件的:

    一是完成国家大一统;开国之君,易姓而王,致太平,可以告天地神祇。比如秦皇汉武,都曾经到泰山封禅,以此来证明自己拥有统治天下的天命。很多伟大的帝王,比如唐宗宋祖,都很低调谦逊,没有封禅。

    二是非开国之君,政绩斐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比如唐高宗和唐玄宗,唐高宗继承了父亲唐太宗的辉煌基业,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

    三要有祥瑞出现。

    真宗赵恒承伯父和父亲的馀绪,经济上虽然一直在发展,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建树不大。尤其在安定北方边陲方面,「澶渊之盟」又被大臣认为是耻辱,不是光荣。

    一无战功、二无国喜,去封泰山、禅梁父,真宗未免显得师出无名。

    王钦若知道真宗是怎么想的,他接着又道:「「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古时所传「河出《图》、洛出《书》」,兴许是圣人以神道设教,未必真有此事!」

    王钦若告诉真宗,这「天降祥瑞」不是说要就有的;前代所谓的「天瑞」,很多也是人为搞出来的,只不过人主把它当成真的,帮它洗白,昭示天下,就成真的了。为了使封禅能名正言顺地进行,想得「天瑞」又有何难?造呗,想要多少,造多少就是了。为了取悦皇上,王钦若这是赤裸裸地教真宗造假。

    人造「祥瑞」也是「祥瑞」,真宗心中豁然开朗,紧绷的面容,顿时舒展了许多,而且还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但是,真宗从心里面也不完全相信古人会假造祥瑞,这天下朝,真宗前往秘阁,他要找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杜镐问问。杜镐博闻强记,读书破万卷,人称「杜万卷」。

    真宗道:「杜学士学富五车,古代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果真有这种事吗?」

    「镐老儒,不测其旨。」杜镐不能推测真宗是几个意思,便含糊其辞,随意应付道:「这不过是圣人以神道设教罢了。」

    杜镐是个老儒,说话有分量,真宗听杜万卷这么说,心中更是充满了底气。

    打这之后,真宗和王钦若便开始在一起筹划封禅这件「大功业」。虽然贵为天子,说一不二,但是真宗心里明白,要想封禅顺利进行,必须先摆平一个人,那就是宰相王旦。

    ◆贿赂宰相

    王钦若因「天性邪险,善附会」,深得真宗宠信。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王钦若的身边,当然也围绕着一批鬼头鬼脑的女干邪之辈,比如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之流。

    此五人,身居宰辅高位,搬弄是非,中伤同僚,使同僚惧怕,「女干邪险伪,诚如圣谕」,为人所不齿,在当时被称为「五鬼」,王钦若被称为「五鬼」之首。

    当老鬼王钦若把真宗想要封禅的意思说给他们听,这***佞鬼徒,顿时炸开了锅,开始日夜谋划,极力促成此事。

    景德四年(1007)年11月,殿中侍御史郑湘,上书真宗,请求皇帝封禅泰山。

    真宗心里面就是再想去封禅,也要有大臣们的支持才行,民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皇帝也不能搞一言堂,民主不民主,样子还是要装装的。

    寇凖罢相后,补位宰相的是王旦。王旦虽说没有寇凖的勇气和魄力,施政手段也十分温和,不敢「稍夺君权」,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王旦还是拿捏得住的。

    王旦道:「封禅礼,旷废已久,若非圣朝承平,岂能振举?」

    跟当初设想的一样,封禅这事,王旦果然反对。

    真宗听后不语,过了片刻,蹦出几个字,道:「朕之不德,安能轻议。」不能轻议,那就从长计议吧。

    下朝后,王钦若立即去了王旦府,向他挑明真相:「封禅这事,出于圣意,你王大人身为宰相,应该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王钦若的一席话,王旦消化了半晌,最终点头答应不再反对封禅。王钦若回报真宗,真宗大喜,第二天就召宰相王旦进宫饮宴。

    当晚,君臣二人相谈甚欢,宴毕,真宗命人端出一把黄金壶出来,赐予王旦。

    真宗道:「此酒极佳,你回去之后与妻子家人共同享用吧。」

    王旦谢恩,回到家中,打开一看,顿时傻眼了,这哪是什么美酒,分明是一壶的黄金珠宝。

    史载:「(帝)遂召旦饮,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

    皇帝对自己都这样了,王旦收也不是,不收就是死罪,甚是尴尬。

    皇上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王旦他心知肚明,这一壶珠宝就是皇上给的封口费。之后凡是天书、封禅等事,他王旦只能装糊涂,无论如何不能再有异议了。

    老鬼王钦若或许想不到,他的一句阿谀奉承,能把个咸平盛世搅动得怨声四起、烽火重扬,天下动荡。

    ◆有字天书

    白天的事儿还没忙完,夜就深了,梦也开始上场了。

    景德四年(1007)十一月的一天夜晚,真宗批奏折批得头昏,刚睡下,突然发现整个房间都亮了起来,就见一位星冠绛袍的神人从天而降,对真宗说道:「一月三日,应在正殿建黄箓道场,到时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真宗正要回话,神人突然间就消失不见,真宗惊起,立即用笔将此事记录下来。

    第二天上朝,真宗将梦见老神仙要降天书给他的事情,告知众臣。这是大大的好事,群臣纷纷出列表示祝贺。

    为了迎接天书的到来,真宗下令,从十二月一日起,开始蔬食斋戒,在朝元殿设下道场,日日焚香,恭候天书的降临。

    整整一个月的恭候等待。

    景德五年(1008)正月初三,早朝。城皇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城皇司说在左承天门南的屋脊「鸱尾」上,发现黄帛布高悬其上。

    真宗立即派遣中使去察看,中使回报:「确是如此,左承天门上挂有一黄帛,约两丈多长,并裹着书卷,这应该就是神人说的天书!」

    「陛下大功大德,感召天书降临,可喜可贺!」王钦若、王旦率先出列,向真宗表示祝贺,群臣再拜称贺,山呼「万岁」。

    真宗立即率百官步行至承天门,对「天书」行礼,派两名内侍恭恭敬敬地将「天书」取下。宰相王旦跪拜,接过「天书」,跪献真宗。真宗拜受,放到乘舆内,步行至建元殿黄箓道场。

    黄帛裹着书卷,用青丝缠着,封口有虫鸟篆。真宗命枢密院长官陈尧叟当众启了封口。

    帛布上书:「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真宗名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二十一个大字,是说大宋承天应运,天命长久。

    另有黄色字条「天书」三篇,第一篇赞扬真宗能以至孝之道继承大业;第二篇告谕真宗要清净简俭;第三篇说宋朝的国运必能昌盛绵长。

    真宗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当众宣读,后依旧原样包裹起来,放置在预先准备好的金柜中,收藏于机要库。

    真宗恭恭敬敬地上了三支高香,感谢上天,又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

    随后,真宗在崇政殿设斋宴,款待百官,接受众官朝贺。

    ◆好戏开场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书」出现,封禅顺天意应人心,成了当下的头等大事,理所应当,名正言顺,反对无效。

    第二天初四,早朝,群臣再次拜贺,真宗龙心大悦,接连下了数道诏令:大赦天下;宣布改年号「景德」为「大中祥符」;左承天门因为「天书」降临,宣布将此门改为左承天祥符门;真宗再次赐宴百官,给群臣「加恩」赐赏;特许京城百姓大吃大喝三日以示庆祝,赐予京城百姓美酒。

    初五,皇宫上空出现「紫云」,如龙凤之形,覆盖宫殿。

    王钦若、陈尧叟、丁谓等人开始为封禅大搞一波操作,引领京城街头巷尾舆论导向。什么「河出图,洛出书,景星明,庆云现,甘露降,膏雨零,凤凰集,麒麟游,蓂荚发,芝草生,海无波,黄河清……」种种祥瑞频现。

    各地纷纷上书朝廷,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等等。一时之间,举国上下皆谈「天书」「祥瑞」。

    大中祥符元年(1008)三月十三,兖州父老吕良等一千二百八十七人「诣阙」***,请求真宗封禅泰山。

    吕良道:「国家受命五十载,天下太平

    ,五谷丰登,现在又天降祥瑞,正该封禅,以报天地。」

    真宗心里开心舒坦,嘴上却是另外一套说辞:「泰山封禅,沿途要修建行宫,整饬道路,耗费太多,朕不忍心加重百姓负担,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王旦、王钦若等人纷纷出列,劝谏真宗,要顺应天意民意,封禅泰山。真宗再次推辞不允,然后下令重赏了吕良等人。

    王钦若找了一个外国商人,进献玉圭,说这个宝物是中国圣君封禅的时候才配使用的礼器。

    之后,兖州知州邵晔又亲率官员及诸道贡举之士八百四十六人诣阙陈请;

    宰相王旦为顺应「民意」,也带头组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僧人道士、番邦首领、耋寿父老等二万四千三百余人,连续五次联名上表,请求真宗封禅。

    请求真宗封禅的声势越来越大,呼声越来越高,戏也越演越热闹。

    四月初一,皇宫内又出现了第二份「天书」,内容与前一份「天书」相同。

    群臣又奏请封禅,真宗这才顺水推舟地答应下来,他把负责财务的三司使丁谓找来,落实经费问题。

    封禅泰山,百官随行,后宫的嫔妃们也会跟着凑热闹,这一路人吃马喂、外带赏赐发红包的,花销一定是个天文数字。

    丁谓和王钦若整天搞在一起策划封禅,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他拍着胸脯告诉真宗,经费没问题,早就准备好了,随时可以调用。

    为让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