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封禅泰山

    第一百二十八章 封禅泰山 (第3/3页)

先行登山。

    真宗头戴通天冠、身着绛纱袍,乘金辂,备法驾,从孔夫子登临处出发,向泰山峰顶行进。

    宁王赵元偓,舒王赵元偁,卤簿使陈尧叟,随从护卫登山;卤簿、仪卫列于山下。

    皇帝登山,可不像一般人那样,自己个单独往上爬,从山下到山顶,每隔两步,都要安排了两名卫士帮扶,随时实施援手。

    道经险峻,真宗也只能降辇步行。

    挡在道路中间的大树,全部围以缯彩。从回马岭到天门路,山路峻绝。

    在上山省力方面,真宗动足了脑筋:「卫士皆给钉鞋,供奉马止于中路,」「人给横板二,长三尺许,系彩两端,施于背,膺选从卒,推引而上」。

    每名卫士背着两块横板,长三尺许,系彩两端,将皇帝和众官员,一阶阶,推引而上。

    大约申时,真宗一行二十四人,登上了泰山南天门。

    随行都累惨了,瘫倒在石阶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只有真宗精神抖擞,丝毫没有困倦之意。

    到了山顶御帐,真宗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玉女泉以及唐高宗、唐玄宗封泰山的古碑。

    前一天晚上,山上大风撕裂帐帟幕,大风刮了一夜。等到真宗到达山顶,天气温和,纤罗不动。奉祀官点检在圆台演习,祥光瑞云,交相辉映。

    二十五日,封禅礼仪正式举行。

    祭坛圆形,周长五丈,高九尺,暗合「九五之尊」,青色,意为「东天青帝」,为上古第一真神。

    设昊天上帝位于圆台,奉天书在坐在左边,太祖、太宗配享西北侧向。

    「前祀之夕,阴雺风劲,不可以烛。」

    此时天蓝如洗,风清云淡。「及行事,风顿止,天宇澄霁,烛焰凝然」,众人欢心雀跃,真宗认为这是神灵保佑。

    真宗头戴冕冠,穿衮冕服,升台奠献。

    圆台立黄麾仪仗,山上山下的神坛,都准备好柴火。

    浩浩元精,无臭无声。临下有赫,得一以清。

    备物致享,荐兹至诚。泰尊奠献,夙夜齐明。

    礼仪要进行三献、读玉册、封金玉匮、阅视等程序。

    宰相王旦在旁跪读玉册、玉牒文字。

    玉册文曰:「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臣嗣膺景命,昭事上穹。昔太祖揖让开基,太宗忧勤致治,廓清寰宇,混一车书,固抑升中,以延积庆。元符锡祚,众宝效祥,异域咸怀,丰年屡应。虔修封祀,祈福黎元。谨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禋燎,式荐至诚。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玉牒是天子写给天帝的文书,请求天帝保佑自己长生不老,帝祚永存,原来都是秘而不宣的,唐玄宗封禅泰山时曾说:「朕今为民祈福,无一秘请」,遂将玉牒书示众。

    前有车后有辙,真宗的玉牒也只能示众,文曰:

    「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启运大同,惟宋受命,太祖肇基,功成治定;太宗膺图,重熙累盛。粤惟冲人,丕承列圣,寅恭奉天,忧勤听政。一纪于兹,四隩来暨,丕贶殊尤,元符章示,储庆发祥,清净可致,时和年丰,群生咸遂。仰荷顾怀,敢忘继志,佥议大封,聿申昭事。躬陟乔岳,对越上天,率礼祗肃,备物吉蠲,以仁守位,以孝奉先。祈福逮下,侑神昭德,惠绥黎元,懋建皇极,天禄无疆,灵休允迪,万叶其昌,永保纯锡。」

    随着山上仪式的进行,山下的官员也开始在岱庙奉祀泰山神、五方帝以及诸路神仙。

    真宗饮福酒,王旦跪倒称颂道:「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

    接着,宁王赵元偓亚献,舒王赵元偁终献,三献礼成。

    王旦亲自将玉册、玉牒放进金匣、玉匣,再用金屑、***和成的泥把金、玉双匣封固,放入事先修造好的石函中。

    史载:「封䃭讫,紫气蒙坛,黄光如帛,绕天书匣。」

    真宗圆满地给他的荣誉老爹「天帝」,诵完祭文、汇报完工作。至此「东封泰山」祭天礼成。

    宁王、舒王、宰相王旦率领所有参与封禅的人,向真宗庆贺告成之功。

    山上点燃柴火,山下看到山上火起,也同时点燃柴火。山上山下,文武官员、士卒、百姓,一起山呼万岁,声震山川,响彻云天。

    大宋皇帝傲立山巅,念天地之悠悠,前有古人,后无来者,顾盼生欢,自以为

    一世之雄!

    真宗当天下了玉皇顶,驾临奉高宫,百官在谷口迎接。

    当王钦若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读完上千字的贺词,文武百官、看热闹的老百姓,观者塞路,欢呼动天地。

    封禅大典,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二十六日,真宗在社首山举行「禅地祗」的仪式。奉天书升坛,以祖宗配,仪式过程跟封泰山大抵相同。

    社首禅地仪式结束,封禅大典至此大功告成。

    第二天,真宗穿衮冕服,在封禅坛上的寿昌殿接受朝贺,诏令大赦天下。

    文武百官,晋级加薪,减免赋税,改泰山所在地的乾封县为奉符县;

    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诏令泰山七里内严禁樵采。

    至此,真宗开始恢复正常饮食,不再斋戒,在穆清殿大宴群臣,在殿门赐宴泰山父老。

    真宗在泰山顶大观峰观赏过唐玄宗的《纪泰山铭》,此次大典告成,少不得也要刻石纪功,立石纪德。

    皇帝亲自撰书《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命人摩勒岱顶大观峰,又立碑山下,以纪封禅盛典。

    ◆曲阜祭孔

    曲阜在泰山之南,与泰山毗邻,这里是孔夫子的老家。

    孔子第四十六代嫡孙,十一岁的孔圣祐,就在此次封禅的陪位官员中。

    「前任封禅的帝王们,真是考虑欠佳,都到山东了,怎能不祭孔?祭天祭地祭人,「天地人」三才俱全,这才能算做完美。」

    真宗再一次地为自己的聪明才智点赞。

    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一月一日,在孔圣祐的陪同下,真宗带着妃嫔和文武百官一行,驾临曲阜。

    真宗亲撰《玄圣文宣王赞》曰:「立言不朽,垂教无疆。昭然令德,伟哉素王。人伦之表,帝道之纲。厥功茂实,其用允臧。升中既毕,盛典载扬。洪名有赫,懿范弥彰。」

    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万仞宫墙内,真宗虔诚地祭拜了孔圣人和他的父母。

    史载:「内外设黄麾仗,孔氏宗属并陪位,帝服靴袍,行酌献礼。」

    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追封孔子父叔梁纥齐国公,母颜氏鲁国太夫人。

    宰相等官员也跟着拜祭了孔夫子的七十二弟子。

    真宗给孔夫子的七十二弟子们也加官晋爵,颜回为国公,费侯闵损等九人为郡公,成伯曾参等六十二人为侯。

    之后,真宗又来到孔林,降舆乘马,至文宣王墓,设奠再拜。

    「观其墓久之,又御北亭,召从臣观古碑。」

    真宗还有些意犹未尽,对陪同的近臣道:「朕虽然在追谥中加封了孔夫子的王爵,但是「封王」不是朕首创的,而是唐玄宗,朕能不能超过他,追谥孔子为帝呢?」于是,便命令随行的有司查典问据。

    王旦闻听,吓了一跳,上前进言道:「孔子是周朝的臣民,周无帝号,周朝国君也只是个王,怎么能加封孔子为帝呢?」

    真宗觉得有理,这才作罢。

    擢升孔圣祐为太常寺奉礼郎,近属授官、赐出身者六人。赐银二百两、绢三百匹,以充奉祠庙。阙里孔氏,可谓沐浴祖荫、备极宠渥。

    完成祭孔盛典,真宗总算尽兴,宣布回京。

    ◆接受尊号

    「帝之巡祭也,往还四十七日,未尝遇雨雪,……鼓吹振作,观者塞路,欢呼动天地。」

    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一月二十日,真宗一行回到京师开封。

    二十八日,真宗在含光殿大宴文武,庆贺封禅成功。

    大臣们一致建议,给真宗上尊号「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

    封禅泰山,又完成祭孔,老天这么眷顾,臣子这么给力,真宗想想,好像找不出自己不接受的理由。

    十二月初五,真宗驾临朝元殿,接受「尊号」。

    封禅大典落下帷幕,为迎合真宗赵恒,群臣们争相献颂赞,奏符瑞。

    史载:「帝自东封还,群臣献贺功德,举国若狂。」

    三司使丁谓上《封禅祥瑞图》及《大中祥符封禅记》;

    集贤校理,大宋才子天团成员之一的晏殊献《河清颂》。

    晏殊,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人,生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七岁能属文,人称「神童」,声名远扬。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听闻后,将其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给朝廷。

    景德二年(1005),真宗赵恒召十五岁的晏殊,与进士一千余人一同参加殿试,「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一千人中最少年。如此才情,晏殊自然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东封泰山,十八岁的晏殊被调为光禄寺丞,再任集贤校理。

    《河清颂》云:「黄河水清,沧海波平;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真宗阅毕,喜得眉飞色舞,连连称妙。

    皇帝龙心大悦,亲书一篇《奉天庇民述》,颁示群臣,群臣又歌颂了一番。

    又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继续为自己歌功颂德。

    天下有五岳,加封了东岳泰山,其它几岳山神也不能冷落了。要做就做最好,要做就做到极致。真宗下诏,封五岳山神为帝。

    东岳泰山山神加封天齐仁圣帝,中岳山神加封中天崇圣帝,西岳山神加封金天顺圣帝,北岳山神加封安天元圣帝,南岳山神加封司天昭圣帝。

    五岳大帝的名号,自此在民间流传开来,各地陆续出现祭祀五岳山神的「岳庙」。

    此次泰山封禅,耗费国库八百三十余万贯。

    宋代一贯等于一两白银,等于一千文铜钱,折合当下就是三百多元;八百万贯,差不多就相当于三十多亿人民币。

    「天书」使真宗赵恒实现了封禅的愿望,事实上却是一场劳民伤财、自欺而不能欺人的恶作剧。

    由于伪造「天书」的恶劣影响,封禅这一歌颂帝王功绩神圣庄严的祭祀制度,至此戛然而止。或许后世帝王一想到「天书」就呕吐,不齿与宋真宗之辈为伍,赵恒也光荣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皇帝。

    因为自己一个人的行为,终结一个制度,终结一个时代,宋真宗赵恒也算是活出圈了。

    之所以要祭天封禅,这么折腾,最冠冕堂皇、最高尚的目的那就是夸耀于四邦,显示中华乃首善神眷之地,太平盛世,物华天宝,兵强马壮,不可一世。理当万国来朝,不可侵犯。

    趁着东封的热乎劲儿,很快又有人提出西封。

    不过这时,刚刚封禅泰山的地界兖州发起大水,徐州也出现水患;江、淮等地出现百年难有的干旱,无为遭了风灾,金陵又起了大火。

    全国各地出现灾情的折子接二连三地上报京师,灾情就是生命,也是上天的预警。真宗再想粉饰太平,佞臣五鬼之辈再会制造一些祥瑞的假象,纸终究包不住火。

    接二连三的灾情,纷至沓来的告急文书,真宗只得暂缓西岳封禅。

    大宋这边又是天书,又是祥瑞,又是封禅的,搞得不亦乐乎;接下来又是泄洪,又是救火,又是抗旱的,忙得不可开交。

    大宋的同盟国

    ,大辽这边,却是另一番景象。

    那位与大宋血战三十七载,一生走在命运巅峰,操劳一世,风光一生的大辽国萧太后萧绰,却已经身心俱疲,油尽灯枯,强弩之末。

    她死之前,与她的大姐萧胡辇火并,战而胜之,斩草除根,给她的儿子消除了隐患。有诗为证:

    应天逝去有承天,铁血红颜萧燕燕。

    孤儿寡母安社稷,睿智巾帼定乾坤。

    三通阵鼓催战马,一羽弯弓射天狼。

    卅年渴饮刀头血,稳居燕云十六州。

    司晨虽说分牝牡,裙钗也能胜儿男。

    力挫南军息狼烟,干戈玉帛化澶渊。

    兴旺契丹千秋术,人称辽版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