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 未雨绸缪

    第二四六章 未雨绸缪 (第3/3页)

 赵曦没继续往下说。

    如果有人有意作乱,他真的不介意玩一把。

    这也是做诸多安排的原因。

    “殿下,可选择海运。”

    “所谓千里不贩粮,此惯例的打破在于组建自己的运输队伍。就如朝廷养漕运人员一样。”

    “没有自己的海运队伍,自江浙,乃至两广、安南贩运粮食至京东路,得不偿失。”

    赵曦这样说,倒也能说的过去。

    其实他是有其他心思的。第一,他想避开所有的传统运输线路,从而混淆商贾们对粮食储备的判断。

    就跟当初新币的做法一样,以此回笼资金,教训一下不知死活的商贾。

    第二,他更想借用这次粮食危机,将轨道运输推到前台,让朝堂诸公看到轨道运输的前景,从而引导国朝那些埋在地下的钱货活起来。

    没人跟钱有仇,轨道运力的显现,势必会引导闲钱向轨道投资。

    如此,不仅可以继续解决厢军禁军的转民问题,更能促进国朝的运输网建设,甚至能促进石炭采矿和钢铁冶炼。

    人有时候犯贱,求着人做的,都以为是坑。

    或许是惯性思维,也或许是见识的差距。赵曦在铺设轨道时,没有除六家以外的任何人掺和。

    在他们眼里,只有航运是省钱而有运力惊人的运输方式。

    赵曦有时候都怀疑老天真的对他很眷顾。他一直还在考虑,怎样才能让轨道运输呈现与世人,偏偏今年就大旱了……

    真不能去感谢灾荒,那怕心里真有这么一丝感激这次旱灾的念头。

    吕公著包括苏颂等人的书信,是王中正和李宪一并带走的。

    这次行动,赵曦还是准备私下来做。

    如果在朝堂上议定,不说得叨叨半天,关键是朝廷的保密性,赵曦是真不敢信。

    从一个帝王的角度,这事确实应该由朝廷主导才对,可如今的朝堂,很可能河北和京兆府的流民到了,还定不下具体措施来。

    关键是,赵曦觉得还应该再教训一下那些商贾,回笼一些资金。

    我成了仁宗之子典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