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一章 来一次辩经

    第四三一章 来一次辩经 (第3/3页)

赵曦知道,庆历年的科考跟皇佑年的类型是不同的,不明白他们确定的循惯例是哪个惯例。

    当然,这也是政事堂还没个定论,达成一致后,才会呈报并采纳自己的意见。

    “禀官家,以嘉佑二年,欧阳相公主考的类型为例,不做增减。”

    那是改革科考后的,也就是复古训诂,恢复了前朝的策论作为内容之一,适当减低了诗赋的权重。

    马马虎虎,暂且就这样吧。

    “官家,只是在释义上政事堂诸位有分歧。时间尚早,若政事堂能达成一致最好,达不成就需要官家指定一种注解……”

    基本就是这个情况,皇城司倒也打听的清楚。

    “这样啊……诸位相公,我少年进学时师从孙明复。听闻国朝如今之释义,孙师为开创者之一。”

    “虽我师从孙明复,但忙于事务,于治学一途并无建树。今闻所衍者众。朝廷也多日未开庭筵,如今政事堂又因释义有纷争。”

    “诸位看这样行不行,组织一次辩经,或者说让国朝成型的释义流派,都有机会登堂入室,各家也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家学术。”

    “同样,也可在辩经中明道,从而明确来年科考释义。如何?”

    赵曦挺不好意思,觉得这就是闲着没事找事玩。

    确实,朝堂近段还真没什么大事,正逢政事堂有这样的争议,他又特别想深度了解如今的所谓儒家正统,更想究竟一下那个理学又是怎么样。

    所以,他想玩一次大活。

    殊不知,在赵曦看来是玩,可在政事堂的这帮人眼里,这是堪比新皇登基的大事。

    对于士林,还有什么比宫廷辩经更神圣的事?

    “官家,可是有朝廷主导,士林皆可参与的辩经?”

    韩琦有点不太信。士林有辩经,但多是某个书院,不同学派的人邀约,何时曾有过朝廷组织的论道辩经?

    “正是,以庭筵形式辩经,博采众长而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不是有句话话吗?理越辩越明。同样也有句话,辩论的结果是各人保留各人的观点。

    具体会是怎样的体会,那得看大家的自我感觉了。

    我成了仁宗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