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太子送走了金濂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三十六章:太子送走了金濂 (第1/3页)

    自大明迁都北京以来,京城百姓是没有遇过战争的,很多人还在享受着仁宣之治的太平光景,回顾着万国来朝的辉煌。

    结果本应该是大明的全盛之时,首都却被瓦剌人围住了。

    京城百姓慌张的迎战,最后也只是听说,太监弄权胡乱下令,又有大将阵前失利,导致军队的崩败。

    民间流传的故事里总会把皇帝这个政令的真正发出者洗白的干干净净。

    到了现在,老百姓也只是会在听到“王振”这个名字时吐口水骂声晦气,然后感慨“那时候真的好危险啊”。

    等英烈祠一建好,朱见济安插在各个茶楼的说书人配合着打出组合拳,京城里的老百姓自然会意识到,到底是哪个傻屌坑了自己。

    朱祁镇的名声不但会在朝堂诸公间发烂发臭,还会在民间“经典咏流传”。

    他会失去民心。

    也不配再自称正统。

    “到时候太上皇会自感有负祖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英武,去凤阳为大明先祖守陵的。”

    南京他都不配去。

    南京好歹是大明的第二首都,太祖高皇帝安眠之地,要是让朱祁镇去坏了风水,景泰帝也得担心自己梦见太祖太宗,然后被追着打。

    朱祁镇顶天了只配去凤阳看守老朱家的祖陵。

    “原来太子一切都安排好了……”

    金濂含糊不清的感慨着,随即放松下来,“如此,老臣便安心了。”

    “只是还有一些事情,还请殿下多多思虑。”

    “请讲!”

    金濂大喘了几口气说道,“朝中受用臣子,大多老弱,性格刚直,于国是好,但于官场却不利于陛下。”

    景泰帝是个好心的皇帝,他提拔起来的也是不错的官员。

    但他们都普遍有两个问题——年纪太大,和性格死板。

    像吏部尚书王直,人都八十了还在打卡上班,而都御史王文虽然作为难得的景泰帝死忠,却生性刻板谨肃,少有官宦的圆滑。

    于谦更不用提了。

    这样的手下,其实是不利于景泰帝统合整个朝堂,将所有人控制的“如臂使指”的。

    “于谦可以重用,但不能使之执政。”

    金濂在失去最后的力气前,只对朱见济说了这么一句。

    于谦其人,太刚、太正,他是一个道德完人,是一个完全奉献给国家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在官场是很稀罕的。

    很多人都混不出头,要么自我放弃同流合污,要么坚持自我挂冠而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