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风波再起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四回:风波再起 (第1/3页)

    16

    端午节快到了,东河四乡八村都忙碌起来了,这些年间,虽然天下不大太平,但东河这一带,也没什么大的灾荒。乡下人把陈年糯谷,都拿出来晒了,舂出糯米来,蒸熟后用棕树叶子包粽子过节。

    当地民俗,端午节时家家户户要到山上,采割艾枝搜在门口,说是避邪。当地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因此每至端午之际,老百姓常把插艾叶作为节日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叶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以防蚊虫,辟邪祛病。还会用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女人们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由于门前挂艾草,减少了疟疾的发生,大家觉得艾草也可以辟邪驱瘴,所以端午节采摘艾草插在门前,已经成了民间必不可少的一种风俗。传统认为艾草是可以帮助人们驱赶邪气和毒虫的,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困扰。

    进入了农历五月,马上就是盛夏,高温高湿的气候来势凶猛,各种湿热、瘟疫开始发作,蚊蝇蛇虫横行。千百年来,五月俗称为“毒月”,五月初五叫做“毒日”。人们就悬挂艾草辟除夏日的湿毒。艾草自古就是良药,避晦、除毒、消炎。艾草的清香味道正好吻合抗击“毒日”的需要!

    英邑民间传言:“端午门头不插艾,在外死了没人埋!”可见当地人,对端午插艾十分重视。这样,每逢端午当地艾枝紧俏供不应求。就有乡下人割些艾枝,拿到城镇卖些零钱花。

    这几天,东河古家小镇逐渐热闹起来,为了过节,镇上“盘”了好几头大牛,杀了几十头大猪,宰了百把只大山羊。小街两边尽是些卖鸡、鸭、鹅,卖零食,卖日用品的小生意人,这些时从早到晚人流不息,拥挤堵塞,节日气氛渐浓。

    几个村开始赛龙舟,东河的龙舟,主要是随、古、薛、窦几个大姓家族的。每逢端午正午时,有十几条大龙船,在激烈的锣鼓声中,从河左岸向右岸争先恐后冲来。一声声锣鼓,铿锵激烈,响彻四方,把四乡八村的人们,引到河边看热闹;一串串鞭炮,震天动地的响,把两岸炸得硝烟弥漫,这场景跟过去打仗一模一样!其实,这几个大姓赛龙舟,也是在“打仗”。打仗是要死人的,赛龙舟也是累死人!有时候累得人吐血地,真是辛苦得很。

    上河的随、薛两家争的只是一场胜负;下河的古、窦两家,争的是一口恶气。自古胜负有常,经常轮流;而恶气难出,若出则有械斗。如若不想械斗闹出人命,最好的办法就是赛龙舟,在大河的波滔之上,在万人众目睽睽之下,哪一姓的龙舟赢了,真是脸上有光,精神倍儿壮;哪一姓的龙舟输了,整个家放的人都垂头丧气,往后一年之内,在当地抬不起头来,很没有面子!却无力挽回。唯一的办法,只有憋着一口鸟气,暗暗攒劲准备来年翻盘,苦苦熬到来年端午,再到河上争输赢定胜负。因此,双方都把这个输赢看得很重。

    这一连三年,古氏家族在龙舟赛中,总是把窦家压着地下捶打。窦家一肚子的不服气,可又没有办法,自然一直准备积蓄力量,想赢一回,翻一回身,掰回一局。

    今年,古家族长古大疤子家里出了大事,大疤子精神有些蔫蔫的,心里有些烦躁杂乱,干什么事都少了精气神,在族务方面,很多事情他也懒得管了。

    赛龙船这样关系家族名誉脸面的大事儿,他也没大过问。眼看端午越来越近,往年划船之前,要作很多准备,族长及家族众管事的人,都要出头露面,组织本姓富户,买大批鸡、鸭、鱼,整头的猪、牛、羊,送到划船班子去慰问。

    开赛前夜,参赛的各大家族,都要作战前的动员,一般基本上要开几十大桌宴席,本族的头面人物,个个都要出来上席作陪,向划船众人敬酒说鼓励话,激励大家为家族争光。

    今年,古大疤子只到划船的班子去看过几回,至于其他的事,他也没有心思组织,每回像心里有事匆匆而去,前言不搭后语地说几句辛苦类的客套话,就急匆匆的走了。搞得划船的众人,以为他丢了魂失了魄,丧了精神气儿。

    这古大疤子是古家族长,族长都没把这事儿放在心头上,其他管事的都是副手,更是没当个事儿。作算有人想当个事儿,自己不是主头儿,想出点力气,但风头儿也不能盖过族长古大疤子。他那臭脾气,家族的人都知道,要是哪个风头盖过了他,自然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因此,这段时间,古家虽然组成了龙舟赛专班子,但没有几个主事的人重视。只有三五个大户,在没有人带头组织的情况下,自发地带些礼物,去慰问划船的人。因为没有人出来主事儿,因此送的东西,自然比往年少些。开赛前夜虽然摆了几桌酒,因古大疤子称病没有出席,酒菜也没往年丰盛。

    这样一来,搞得划船的一众人等,心里都不大快活,觉得今年家族对这个事儿不太热心,主事儿的也没心思搞这个事。主事儿的人心思没放到这个上面来,下面具体划船的人,一个个也没有了精神。古家在这个事情上,从上到下,基本上没当回事儿,只是敷衍了事罢了!

    开赛时按老规矩,各家族当家人,富裕大户,有头有脸乡绅、贵人,都要亲临现场鼓气喝采,带人敲锣打鼓、放鞭炮,给本族龙舟助威。还要卖米、面、油,衣、帽、鞋、袜、手巾、烟等生活用品,用大筐装满放在小船上,让家族的人划小船到河面,等大龙舟到了,就往自家龙舟上扔,鼓舞划龙舟的人的士气,增强斗志。

    今年古大疤子按贯例,带着全家老少和古氏各头面人物,也到河边来了,但他不停打呵欠,老是打不起精神来,影响了手下人的士气……

    到了这这个时候,当家人还不重视,下面划船的人,就更是无精打采了,所以到了冲刺关健时刻,正要大家出力时,就掉了链子,自然输得一塌糊涂。

    17

    古家输了龙舟,个个垂头丧气!

    按往常古大疤子非要把主事的和划船的人,骂个狗血淋头。这回他只黑着个脸,什么也没说,就带着家人默默回去。大家都知道,他自己也明白,今年这个事儿,他确实没放在心头,更没当个事儿来办。因此,输了并不奇怪,倒是赢了那才真是见了鬼呢!

    窦家今年算是翻了盘,从上到下一片兴高采烈。家族大摆庆功宴,喝了三天三夜庆贺喜酒。还把城里有名的戏班子“叶家班”,接到镇上来唱戏,戏班的费用窦家全包了。并放出话来说,全镇上下不管哪家哪族的人,只要来看戏,都不收钱。名义上是大时大节的,为乡邻门凑个热闹,实际是借唱戏庆贺窦家大胜,压一压古家的威风,为前几年出口恶气……

    这叶家班是全县响当当的大戏班子,生、旦、净、未、丑,行当齐整,盔头、道具各类表演行头,也盖过其他戏班。因班主叶青明老板为人开明,在老式戏班的形式下,吸收一些刚刚传进国内的、现代西派戏剧的元素,因此一推出来,就让人感觉新奇、新鲜、新意,十分的别致、热闹、好看。

    叶老板是梨园世家,祖宗三代唱戏。传承的是本地“江和顺”老班子留下的北调花鼓戏。

    叶老板爷爷大名叶树根,艺名“叶花亭”,是当地名极一时的当红生角儿,凭着《花亭会》中高文举一角,倾倒了满县看戏的人。英邑这儿说话,喜欢带点“儿”音,因此民间有个顺口溜儿说:“看戏看了叶花亭儿,夜里回去摸不着门儿。”

    叶树根的儿子叶小云,因老子唱戏挣了不少资产,在当地买地置屋,有些资财了,老子就想他读书走科考光祖耀祖之路,谁知他读书秉性奇蠢,入学堂三年只识得四个大字“天下大平”,把“太”字认成“大”字,气得先生连板子都懒打得,就辞馆不教了。

    他爹一看儿子不真不是个念书的料,反正在家闲着,不是喝酒就是打牌,要么跟一般年纪的人到处疯打乱闹,还时而搞一些偷鸡摸狗的事。叶树根怕儿子学坏了,将来走上了邪路,就叫他到戏班打杂,带在身边严加管束。

    谁知,见读书就“死”的叶小云,一进戏班子就“活”了。看到唱戏他就眉开眼笑,台上的人唱,他在台下学,真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点就通,基本上不要人教,就能学个一、二、三来,可以说是拿到手上就能动,开了口儿就能唱,学了招儿就能用。

    戏班子的人笑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打地洞。叶老板天生唱戏的,生的儿子还是唱戏的料!”这本来是一句恭维的大实话,却把叶树根的鼻子差点气歪了。

    因为叶树根自己唱了一辈子的戏,知道这个行当中的苦辣酸涩,那时的戏子,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处处遭白眼受歧视,叶树根不想子孙从事这个行业,自然不想儿子学唱戏,只想他读书考个功名,将来把叶家从走江湖戏子,变成良家子弟或者官宦人家!但想归想,怎奈儿子叶小云,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无奈之下,只好让他到戏班来练功当个角儿。这也是指望葫芦儿天样大,谁知葫芦儿不开花!

    “这人啦,天生吃什么饭,都是注定的!”自从叶小云来戏班练功后,叶树根叶老爹逢人就这样叹息说话。

    叶小云唱戏确有天赋,不几年时间就成了台柱子。后来,把他爹的那一套功夫,全都拿到了手,成了叶家班的当红老板。这也是叶树根常叹息说的仕途正道行不通,歪打正着成了名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