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为图发展搞实业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13章 为图发展搞实业 (第1/3页)

    李秀娥画过的那张基建图样周正邦是看过的,要将石昌南部那片土丘之地建造成办公区域,需要大量青砖,仅靠沙水这一个砖窑烧制是供给不上的。

    他将这个担心奏与王后,李秀娥自然知晓,着他再寻砖窑订制青砖。

    周正邦面露难色,整个石昌境内仅有沙水一地有砖窑,别处土质并不适宜制砖。

    既然这样,李秀娥则责承工部调研,看沙水这里粘土资源如何,是否还能扩大砖场规模。若可行,再上几个砖窑,烧出的青砖不仅官方要用,民间危房改造也需要大量砖瓦。

    要发展大滕国,绝不能让百姓住在危房之下,这种局面势必要改变。

    周正邦已然明白王后的意思,与工部尚书商议去了。

    天暗了下来,按计划今晚要宿在沙水镇,早有人安排好住宿。

    沙水镇有一处客栈,都是青砖平房,地方甚是宽敞,房间也多,一众官员皆可下榻,随从兵卒也能轮流休息。

    这一天下来,李秀娥确实有些劳累,晚膳用罢,回屋歇息去了。

    可那几个大臣聚在周正邦的房间,继续研讨一些未竟事宜。

    虽说已然到了秋末,窗子关得久了还是有点闷的,李秀娥开窗通风,一股草药味飘将进来。

    她记得,胡水曾带母亲来沙水看过病,这里有医生,自然有药铺,熬制药汤更是必须的。这味道应该是来自诊所。

    李秀娥早已拟定振兴医学的计划,成立了医科研究院,这些时日虽有人报名参加,却寥寥无几。再则,那些医生还要行医治病,养家糊口,难以聚在一起进行研讨,所以那研究院尚未正式运行。

    看来目前条件不太成熟,只能徐徐图之。

    客观条件限制了李秀娥打算快速发展的进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步一个脚印更符合实际。

    于是,她又在思考如何调整这个计划了。

    次日上街,她看到了那间药铺,大清早的门前就有了马车,有病患上门了。

    周正邦介绍,方圆百里之内,仅有此一家规模比较大的诊所了,其次就是石昌县城的两家。全县也不过七八家而已,那些诊所规模可就小了许多,有的只有医生一人。

    医术落后,医务人员的缺乏,难以保障百姓的健康。发展医学,这在后世也是相当重视的。

    据周正邦介绍,此间诊所有父子二人行医,儿子医术比父亲要好,可他医术传承于父亲,算得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所以能强过其父,皆因青年医生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药方,他会根据患者病情发展适时调整用药品种济量,对症下药,让病人每日均有变化。

    也正因如此,远方患者多慕名而来,生意自比他方好了许多。

    只是这费用也偏高了些,贫困家庭到这来,对于大病十之八九看不起,因费用而耽误病情的患者大有人在,有的既便是后来筹来了医药费,病情已发展至晚期难以治愈了。

    看来医德比医术更重要,在利益驱动下,道德品质容易变质,这不仅需要立法制约,更需要引导和弘扬正能量。

    这也是非解决不可的一件重要之事,更是一项长期工程。

    国民素质的提高更急不得一时。

    借鉴前世的经验,这保险基金还是要大力推行的,目前百姓对这项政策还不太认可,参与者并不积极,只有极个别人投保了。

    对此,李秀娥下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