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虎蝾螈与绞杀榕 第四章 什么是民

    卷一 虎蝾螈与绞杀榕 第四章 什么是民 (第2/3页)

十五在山海关一带硬生生磨了十年,魏十五硬是磨死了建安的两朝君王。

    没想到的是,就在魏十五以为关外战事将平的时候,大昭那边却出了一档子事。

    一群农民不知为何起兵了。

    说是农民,可是大家心里都清楚,没有拿着刀训练有素的农民。

    农民起兵造反自古便难成大事,毕竟打仗不比种地,勤快就会有收成。攻城略地,排兵布阵哪一项都不是单单一群农民能成的。

    除非这里面有世家在背后支持。

    但是农民起义倒是让大家有了个说头,那便是为民请命。

    什么是民?谁是民?

    是乡间士绅是民?还是乡贤耆老是民?是地主是民?还是商人是民?是读书人是民?还是土豪劣绅是民?是朝堂上衮衮诸公的家眷是民?还是世家门阀是民?

    反正一定不会是那群每日耕耘田间,不识字的穷苦老百姓。

    毕竟这些人即使朝廷愿意为他们做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也不会写,不会看。

    但是民的作用便是为了朝堂之上的那句为民请命,打着民的名义,实则获利的是那些世家和官员家眷罢了。

    与民争利也好,民怨沸腾也罢,更或是苛政虐民,亦或是为官欺民。

    实则只不过是世家官员的自说自话,动了我世家利益,我便是民。

    最后在书上再写上一句不得民心,就问你皇帝怕不怕?

    于是世家扶持的读书人趁机要求减免赋税,减轻那些所谓民的负担。

    没钱了山海关还怎么守?

    世家不会去管,毕竟天下朝代更替,君王换了一代又一代,世家却可依旧屹立不倒。

    魏十五本都做好了苦守的准备,可那一年盛京城却被那几股子农民给攻破了。

    世家本以为可以借此提出迁都的说法,从而保全自家产业。却没想到他们摊上了个硬气的君王。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直都是大昭历代皇帝放在嘴边的话。世家却没想到这个年轻皇帝却做到了。

    魏十五当时眼看如此,苦苦思索了一夜。与其坚守山海关腹背受敌倒不如直接放建安进来,学一学世家的做法。

    那一年魏十五成了建安的降将,不出五年便替建安打下了整个天下。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那帮子世家的功劳,国破家亡这话对于世家来说不过是个笑话。

    只见国破,何见世家亡?

    等到天下大定了,曾经马踏中原的魏十五便被封为了陇右王,镇守陇右这荒芜之地,时不时地还要和草原上的部落打上一两场硬仗。

    到了如今的建安,摄政王宇文广当家了。当年裂土封王的事倒是让其伤了头脑,陇右这块地倒是无所谓,毕竟荒芜得很。

    可你魏十五的四十万铁骑倒是让朝廷有些不是滋味,江南赋税大半给了你做了军费不说,这四十万铁骑朝廷还调令不动。

    过个几年,若是再来一个世袭罔替,又该如何?

    所以这朝廷希望陇右的父子俩死;前朝的那些所谓余孽希望陇右的父子俩死;中原的家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