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少年军校

    第四十七章 少年军校 (第2/3页)

等回到高邮,由行政总署下令江北各地官府将孤儿送到高邮。以后这些孤儿院的孩子年满八岁都送去少年军校学习。我来养活他们,我们就是再苦也不能苦了下一代。”

    “总统真是宅心仁厚,此举大善。”严仕坤由衷地赞道,好听话大家都会说,但是真正做的没几个。儒家讲要老有所依,少有所养,可是那么多有钱的士大夫谁会去收养那些孤儿呢!

    少年军校在德国、日本都存在过,为两国的军事力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董书恒知道后面很长时间世界都会处于战乱之中。他现在的计划是完整地接收清廷的版图,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华人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不应该只有这么一点生存空间。

    因此,今后很长时间,军事建设都是第一位,经济建设也要为军事服务。大规模建立少年军校,一方面能够拯救清廷天灾人祸制造的大量孤儿,另一方面能够为未来的规划储备大量的人才。

    当然,董书恒并不是要让这些孩子长大了都为自己战斗,成为自己野心的炮灰。他将要建立的少年军校,仅仅是指在管理上实行军事化,这些孩子在接受了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会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学习不同的专业。他们可能会失去普通孩子快乐的童年,因为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知识和训练。时不我待,不光是这些孩子,就是大人包括董书恒都要争分多秒。这个国家过去几百年在发展上欠下的债太多了,后人只能通过自己加倍的努力付出,把这些债还上。

    接下来董书恒又去了铁矿。矿上炼铁用的是小高炉,炼钢使用的是炒钢法,但是燃料是直接用的煤炭。董书恒听说过,中国炼钢技术从唐以后慢慢倒退,是因为森林砍伐严重,炼铁用的燃料由木炭变成了煤炭,煤炭的杂质太多,因此炼不出好钢。

    其实通过焦化处理,用焦煤炼钢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董书恒将炼焦的方法跟匠师说了一下,匠师很快就搞明白了道理。这些技术就跟窗户纸一样,一戳就破。只是中国古代匠人身份很低,技术的传承都是靠师徒关系维系,而国人又都讲究尊师重道,大家习惯了墨守成规,这实际上限制了技术的革新发展。

    炼焦用土法也可以,只是浪费煤炭,用机器生产效率要高得多,也更节省。不过机器要等东台的工业园区生产,现在只能让这些匠师用土法试炼,积累一下技术。

    总督府保举桂知府的奏折还没批复下来。清廷的工作效率可没那么高,即使花了银子,也得扯皮一阵子。

    董书恒临行前还是去找了一下桂知府,跟他谈了到山东之后的一些安排。蔡树森肯定要跟着他去山东,以抚标营的名义编练山东新军。阿桂毕竟是旗人,这老小子还不是完全靠得住,有蔡树森在边上,董书恒放心一些。另外阿桂要想在山东站住脚,拥有话语权也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实力。

    实际上,董书恒误会了阿桂。在桂中行的眼中自身及家族利益远远高于朝廷,在他们这一类人看来,朝廷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这也是封建社会民众民族意识不强的一个根本原因。

    除了桂中行,董书恒在山东还有一步暗棋。

    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