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科举考试

    第二十六章 科举考试 (第2/3页)

    在大隋,文科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为别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也称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进行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合格者被称为举人,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

    而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会试合格者获得贡士资格,可进行下一轮殿试。

    殿试则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殿试合格者为进士,前三名又被称为三鼎甲,他们按照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这是在大隋能当官的一个途径,还有另一个途径就是举荐。

    举荐,是经过当地的一些贵族推举出来的才子,然后经过考察,从而取得当官的资格。

    但这种方法往往会导致贵族都是举荐自己的家人,而不是有能力的才子。

    姜逸辰身为太尉的儿子,当然可以通过举荐这一途径为官,但他不屑于通过这样的途径为官,要当官就堂堂正正的去考取。

    当然,他不是举人,没有参加会试的资格,所以身为太尉儿子这一特权还是要利用一下的。

    要他从院试考起,一步步取得状元,他可没这个耐心去等三年,三年时间都够他做好多事情了。

    所以举荐也相当于贵族的又一特权,寒门子弟想要当官,实现阶级的跃进,只有通过科举考试。

    只要考取举人就能获得当官的资格。

    但各州平均每年录取的举人不到一百人,而进士则更少,每年二三十个的样子。

    所以科举考试异常的激烈,说一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并不为过,21世纪的高考在这面前都只能是弟弟,激烈程度不是一个等级的。

    春闱当天,姜府门口。

    “娘,真的不用送我到贡院了,我又不是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