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知礼仪敬父母

    第二章 知礼仪敬父母 (第2/3页)

子去研究、坚持和完善。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注释

    香:东汉人黄香。

    龄:年龄、岁。

    温:温暖。

    亲:父母。

    执:坚持始终,身体力行。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顺父亲,在寒冬之日用自己的身体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敬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心解

    孝敬长辈

    这四句以东汉黄香的事迹为例,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元代人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后汉书》中有他的传记。据史书记载,黄香九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在服孝期间,他“思慕憔悴”,得到乡里人的称赞。后来黄香与父亲相依为命。因家境贫寒,买不起铺褥,也用不起奴仆。到了夏天,黄香就用扇子扇风,并驱赶蚊虫,使父亲能够凉爽地休息。除此之外,到了冬天,睡觉前他就用自己的身体把寒冷的被窝暖热,好让父亲很好地休息。黄香一方面非常孝顺父母,一方面又努力学习。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而且写的文章也很棒,他的《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流传甚广。时人称之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更为可贵的是,黄香还将这种情怀推己及人。在为官期间,他爱民如子,大公无私,实心实意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三字经》将“孝”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首要内容。孝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我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怎么做才能算得上是“孝”呢?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父之道”;孟子强调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儒家经典《孝经》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等等。《孝经》“孝之终也”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见古时孝的观念不只孝顺父母而已,孝和忠是联系在一起的。明朝就有一个“忠孝双全”的故事: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她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喊:“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战后,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还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贼遂平;父仇国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孝道的一个最真实和普遍的原因就是: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同时,提倡孝道在当今社会还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今日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家庭中“四二一”结构越来越普遍。独生子女处于众星捧月的中心,习惯了只想获得,不思付出的生活。提倡孝道正可以家庭为切入点,提高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另外,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社会保障体系亟须完善,各种各样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成为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孝顺父母的一个基本的心态就是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个人都难以完全报答的。如果将这份感恩加以升华,就需要我们变小爱为大爱,推己及人,回馈社会。孔子在《礼运大同篇》中这样描绘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们都明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国人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心。钱、物、血浆、劳动……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2008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将特别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