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典的永恒绽放

    第四章 经典的永恒绽放 (第2/3页)

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也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著述有《大学》、《孝经》(有人认为《孝经》是孔子的作品)等儒家经典,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并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当代的曾姓后裔均把曾子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于“大学”的含义,现存在两种说法。一说是广博的意思;一说它是相对“小学”而言的,也就是“大人之学”,即君子达到从政之学。现多采用第一种说法,个人比较赞同第二种。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全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修身、明德、得大道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理想,并提出了三条纲领和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大学》的第一句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在很多高校的校训就出自于这句话。例如河南大学的校训就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八个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之前已经谈过。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讲的平天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个链条的最终环节,是整个思想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修身、治国所要实现的最高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士们的至高人生理念,对我国民族性格和追求的形成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也成为儒家思想的标志,和道家、佛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几千年来人们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关于儒释道三家学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儒释道三家的学说不仅是一门学问,其精华部分同样也应该是我们的人生理念和追求。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注释

    孝经:书名,儒家经典之一。

    通:通晓、明白。

    六经:儒家经典的总称。

    把《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四书读熟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心解

    《孝经》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孝经》篇幅较短,全书只有一千八百字,分为十八章。书中主要讲述“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各种身份的人如何来实行“孝道”。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作者是孔子,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这是出于后人附会。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孝经》的作者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同期的人则多赞同曾子记录孔子的讲述的说法。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现在一般的说法是,这部书的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早期,出自战国晚期的儒家学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有百家之多。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的版本。现在西安碑林中保存最早、造型最特别、雕刻最华丽的碑石就是《石台孝经》。碑文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并加以注释的《孝经》。《石台孝经》以奇特的形制、深刻的内涵、绝妙的书法成为西安碑林中的“迎客第一碑”。

    《孝经》主张“孝悌”的思想,“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并认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并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提倡“事君如事父”,因此受到各朝统治者的推崇——希望通过宗法血缘关系来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如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等。在古代,《孝经》承担着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任务,在五四时期受到了批判。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的孝道,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三字经》的作者认为读懂了《孝经》和“四书”,就可以来学习“六经”了。根据南宋学者朱熹的看法,“六经”的地位是高于“四书”的,即“四子,六经之阶梯”(文中“四子”即四书)。古人还要求学习要循序渐进。朱熹在《书临漳所刊四子后》中有这样一段话:“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言,然后及乎六经。盖其难易、远近、大小之序,固如此而不可乱也。”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注释

    诗:《诗经》。

    书:《尚书》,也称《书经》。

    易:《周易》,也称《易经》。

    礼:《周礼》和《礼记》。

    春秋:《春秋》。

    经:经典,权威性著作。

    《诗经》、《尚书》、《周易》、《周礼》、《礼记》、《春秋》统称为“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心解

    六经

    这四句话介绍的是“六经”。“六经”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部经典的统称。“六经”的说法最早源自《庄子》。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六经“中的《乐经》已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记》中,因此在汉朝,将这五本著作作为经典,称为“五经”。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有“五经博士”。《三字经》将《诗经》、《尚书》、《周易》、《周礼》、《礼记》、《春秋》称为“六经”。相传“六经”是孔子教授学生的教材,弟子三千习《诗》、《书》、《礼》、《乐》,七十二贤人兼习《易》与《春秋》。不可否认,“六经”正是经过了孔子的整理以及创造性的修订、解说才得以传之后世的。

    “六经”不仅是儒家的经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周易》是我国第一部哲学著作。《周礼》是我国第一部组织管理和典章制度的著作,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的各国制度。《礼记》是我国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论著的汇编。《春秋》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六经”各有论述的重点。如《庄子·天下篇》中所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汉书·司马迁传》中的说法是:《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六经”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易》为总纲,《书》为政典,《礼》为礼书,《乐》为乐书,《春秋》为刑典,《诗》则将礼乐刑政综合了起来。

    古人认为熟读“六经”是非常重要的。《礼记·经解》中曾记载孔子的有关言论:“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致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净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静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但是如果学习的方法不得当,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呢?有一个和“六经”有关的著名论断:“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一论断出自宋朝心学鼻祖陆九渊,对我们学习“六经”有很大的启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明白客观的道理,把前人的理解作为参考,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了解古人的意思,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这告诉我们一种学习经典的方法,值得深思。

    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书目,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了。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显然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了。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保存至今,就是西安碑林中著名的“开成石经”。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内容中就包括《孟子》。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十三经”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远,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注释

    连山:相传是夏代的《易》书。

    归藏:相传是商代的《易》书。

    分别成书于夏、商、周的《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这样《易》就更加完备详尽了。

    心解

    《易经》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易经》,又叫《周易》。实际上,《易经》有三种,分别是夏代的《连山易》、商代的《归藏易》和周代的《周易》,但是前两部已经失传了,因此现在来说《易经》就是《周易》。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即“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易经》又被称为《周易》)、孔子修《易》、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说法。综合来说,《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

    《易经》全书共二万四千多字,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的原名就是《周易》,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易经》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传部实际上是阐释《易经》经文的专著,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汉人称之为“十翼”,后世统称《易传》。其中,《彖传》分别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象传》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解释卦象的部分称为《大象传》,解释爻象的部分称为《小象传》。《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因此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传》和《象传》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系辞传》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出的变化规律。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经》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易经》的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就源于此。同时,《易经》对子午流注、八纲辩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易经》也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易经》对武术发展同样有很大启发。《易经》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辞,说“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对习武健身、防身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八卦掌、太极拳等,都来自《易经》理论。《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计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而成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可以说,《易经》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后人,我们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学习和应用它。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注释

    典:《尚书》文体之一,是关于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

    谟:《尚书》文体之一,是关于君臣谋略的记载。

    训:《尚书》文体之一,是关于贤臣训导君王的言行的记载。

    诰:《尚书》文体之一,是关于君王政令的记载。

    誓:《尚书》文体之一,是关于君主训诫士众誓词的记载。

    命:《尚书》文体之一,是关于君主命令的记载。

    《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典、谟、训、诰、誓、命,写得很深奥。

    心解

    《尚书》

    这一节介绍的是《尚书》。“尚”是年代久远的意思,“书”就是历史文献。《尚书》意为“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左传》等书籍都曾引用《尚书》中的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到汉代改称《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尚书》是由孔子编撰而成,当时流传下来的文献有三千多篇,孔子选择了一百多篇编成《尚书》,作为教授学生的教材。《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尚书》编成后不久就遭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西汉初存二十九篇,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为秦博士伏生所传。根据朱自清先生的叙述,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到汉定天下的时候,他才回家,发现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后来汉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但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向他学习。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贤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家、史学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作为我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尚书》中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尚书》的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就是指这个特点。只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三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二十卷等。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注释

    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西周著名政治家。

    周礼:书名。

    著:设立、设置。

    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治体:政治体制。

    周公写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心解

    《周礼》

    说起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就不得不提到“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一节主要介绍《周礼》。

    《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是周代职官礼法、物名制度的汇编,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所著。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后人称为周公。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过了三年就病死了,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当国。周公不但理政治国,还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建典章、定国体,天下大治。周公在辅政期间,兢兢业业,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脯”的来源。曹操在《短歌行》也以周公的事迹来抒发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写下了“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诗句。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其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正是周公的礼乐制度。章学诚曾言:“人如孔子,不过学《周礼》一言,足以尽其生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孔子闻之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周礼》内容非常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的宝库。《周礼》一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章,叙述了周代的政治制度。相传周公设置了六部官制的政府机构,每一官制下面再设不同的官职,每一官职都规定了具体的职务条例,这就确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系的大体框架,六部制的行政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六官”分别是: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明清为吏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人事部;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明清为户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和公安部户籍管理部分;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明清为礼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教育部和***;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项,明清为兵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明清为刑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和公安部;冬官司空,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明清为工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农业部、贸易部等的综合。

    《周礼》的许多礼制,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周礼》一书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主张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不仅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而且有着驾驭百官的管理技巧。《周礼》一书,体大思精,学术与治术无所不包,因而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后代儒士感叹:“非圣贤不能作”,绝非无稽之谈。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注释

    大小戴:汉代的儒家学者戴德(“大戴”)、戴圣(“小戴”),二人为叔侄关系。

    礼记:书名,秦汉之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圣言:圣人的言论。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供人学习,使后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心解

    《礼记》

    这一节主要介绍“三礼”中的《礼记》。《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礼记》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在先秦时代,儒家所称的《礼经》是《仪礼》。据传《仪礼》是孔子根据周代残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全书共17篇,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基本礼仪,是后世历代帝王制定礼法的依据。《仪礼》虽字数不多,但文字艰涩,内容枯燥,连治史者都对它望而生畏。因此,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学者对其内容进行解释和阐述。《礼记》就是汉代学者根据这些材料编著而成的。其中多数篇章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