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讨论会

    第十六章  讨论会 (第2/3页)

发言看起来的确无懈可击,但问题是,江工的数据以及论证真的没有问题吗?”

    江浩突然愣住。

    李枫虽然并没有准备稿子,但他所准备的一切全都装进了脑子里,只见他胸有成竹地说:“技术科的同志们应该都清楚,江工主要负责的是现有设备的改造和升级,目前是我在主管新设备的研发项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最有发言权,而江工刚才所罗列的一些数据以及论证并不准确。首先是能耗。我们要引进的这款FW,单位能耗在300至500左右,是到目前为止所有设备中最低的。再说我们自主研发的设备‘荣光三号’,虽然项目还未完成,但进度已经达到了70%左右。以现有的数据来推算,只要项目能排除干扰,持续地推进,我有信心,在设备研发成功之后,单位能耗的数值一定会在100至200的范围内,远远低于FW。单单是能耗这一项就能为鸿海厂每年省去大量的资金,大大缓解我们厂的资金压力。

    “其次是技术。FW采用的是NC技术,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但这款设备的稳定性只有91%左右,而我们鸿海厂目前使用的‘荣光二号’(鸿海厂自主研发的第二代设备)的稳定性在79%左右,二者的差距只有12%左右,差距虽有,但远远算不上巨大。我们目前研发的新设备,也就是‘荣光三号’,并不是以NC技术为基础,而是在目前“荣光二号”的基础上,在性能、技术以及生产效率上进行颠覆性的创新和突破,稳定性一定会在95%至97%的范围内。我们有信心,我们研发的‘荣光三号’在成功后一定会全方位地超越FW。

    “再者是操作难度。众所周知,FW是一款重型生产设备,抛开运输成本不说,单单是它的操作难度也很难让它立刻投入使用。我研究了一下资料,发现FW设备所采用的是DNC生产操作模式,也就是说,虽然这款设备只需要一个人操作,但它要求操作者必须具有相当的熟练度以及一定的专业技能,否则,很容易出现生产事故。对于这件事情,我还专门调查了一下。据调查,国内个别引进这款设备的企业或工厂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生产事故,但所造成的损失只能他们自己吞下,因为生产FW的公司总是会以我们这边操作不慎来敷衍,不会有任何的赔偿,甚至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而我们的‘荣光三号’是在现有的操作基础上稍加改进,不但不会加大难度,而且会降低难度,化繁为简,待设备投入使用,工人们可以立刻上手。

    “最后是技术的迭代。FW虽然是一款领先的设备,但它所采用的NC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这一点,我想赵总工和江工一定都清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鸿海厂大规模地引进这款设备,而推迟我们目前自主研发的设备的进程,那么几年之后,当NC技术沦为我们现有设备‘荣光二号’的技术地位,而我们自主研发的设备又停滞不前,那么,那些之前没有资金引进设备,只能自主创新的企业将会把我们鸿海厂远远地甩在后面,到时候,毫不夸张地讲,我们鸿海厂面临的将会是灭顶之灾!而我们为买这些设备所耗费的巨额外汇也会打水漂。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我们目前即将完成的自主研发的设备的进程,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只需要半年,我们自主研发的‘荣光三号’就可以立即投入使用,而且在技术上也一定能超过FW,完全可以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水平!这样,既可以为国家省去巨额的外汇,又能极大地提高我们鸿海厂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所以,我们为什么非要去买这款技术即将会被淘汰的设备呢?”

    梁成说完,向众人微微鞠了一躬,然后在座位上坐下。

    众人沉默。

    刘栋和江建国对视了一眼,脸色铁青,而江浩则满脸通红,双拳攥紧。

    沈部长看着李枫沉默了几秒,问:“这位同志,你叫什么名字。”

    李枫笑道:“沈部长,我叫李枫,是‘荣光三号’的项目组长。”

    “李枫,‘荣光三号’的性能真的能达到你刚才所说的标准吗?”

    李枫将早已准备好的资料递给沈部长,说:“沈部长,这是‘荣光三号’目前的设备参数以及试运行的各项数据,请过目。”

    “嗯。”沈部长点了点头,伸手接过。

    李枫给沈部长的资料很厚,所以沈部长只是看了前面的两页,但对于目前鸿海厂正在研发的新设备已经有了数。

    沈部长微笑着看向李枫,说:“坦白讲,我很惭愧,对于你们正在研发的‘荣光三号’我并不了解,更不知道‘荣光三号’的技术居然取得如此大的突破,如果早知道,我也不会考虑引进国外设备这件事情。你说得对,技术才是硬道理,创新才是第一生产力,国外的设备再好,说到底,那也是外国人的东西,和我们中国人没什么关系。你说呢,刘书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