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二例

    第11章 第二例 (第3/3页)

是碰巧,是真功夫。

    “你是怎么做到的?”邹医生问。

    “搞清解剖关系,想象出一个三维图啊。只要你做到这一点,不难。”刘牧樵一边脱手套一边说。

    赵一霖摇头,“不难?呵呵,对你来说也许不难,你的手,比机械人还稳,还准。上次我们看了一个教学视频,机械人的误差都在3毫米左右,你,我估计最多也就3毫米误差。”

    “正负1毫米。”刘牧樵淡淡地说。

    “1毫米?”赵一霖很难相信,“你是哪里学的?”

    刘牧樵没有回答。

    “你说借我一上午,就这一个病人?”刘牧樵问。

    “谁知道这么快?你看看,前后才十几分钟,并且这十几分钟主要是用在消毒准备工作上。你穿刺抽血,前后一分钟,也太快了。”赵一霖说。

    邹医生收好了器械,说:“主任,干脆,36床的引流术也请刘医生做了吧。”

    一般,叫实习生都是用同学称呼,或者是直接叫名字,称呼“医生”的,那是破格了。

    “好啊。刘牧樵,还有一个病人,出血量一百多,家属还在犹豫救不救,本来应该放监护室的,家里嫌太贵,也没有同意。我做做工作,看同不同意穿刺引流。”赵一霖先走了出去。

    等刘牧樵和邹医生出监护室的门,家属围了上来,“怎么样?”

    他们主要是围着邹医生。

    “非常成功,总共抽了21毫升的淤血,只要不再出血,就会一日好似一日,一般,生活自理应该没有问题。”

    “感谢,感谢。”

    几双大手,紧紧握住邹医生的手。

    来到医生办公室,三四个人围着赵一霖。

    “有没有后遗症?”

    “会要用多少钱?”

    “生活能自理不?”

    ……

    一连串的问题。

    赵一霖等他们问完,说:“一百多毫升属于大出血,又在基底节和脑室部位,后遗症那是肯定的。生活自理的机会也不大。至于钱么,很难说,多用少用,也与你们的决定有关。不过,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们,不手术,活的希望非常渺茫,做手术,也就三分之一的机会。你们决定吧。”

    家属算是听懂了,几个人一商量,还治个毛啊!

    “出院!”

    刘牧樵叹了一口气,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就这样结束了。

    有什么办法呢?

    医学也有局限性,这样的病人,治疗的价值也确实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