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儒家

    第九十一章 儒家 (第2/3页)



    世人中好高骛远者比比皆是,如果他不做把控,不知道最后会演变成什么千奇百怪的形态。

    以心学为例,若无儒家根底,不曾听过气学张载的横渠四句,不知理学朱熹的格物致知,而一味去学习心学的知行合一,去谈心性和开悟。

    最后大概率演变成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明心见性”的结果,毫无益处。

    两人来到近前,秦昭指着那些儒家经典对子非说道:“这些你可以先拿回到府上研究,倒也不必一次性都看完,有时间就来宫里与我交流一二。”

    “这是?”子非看着摆满数个书架的竹简,有些惊讶。

    “这是脱胎于古礼的另一条路。”秦昭轻笑一声,“不必多问,看过之后你就明白了。”

    “臣明白了。”子非闻言也就不再多说,准备回去认真研究一下。

    “如今的人族,虽然法家为当世第一显学,但研究古礼的人依然不在少数。子非,你可知道哪些人的成就比较高?”

    “我所知的确实有不少,不过……”说到这里,他似乎有些犹豫,没有继续说下去。

    “有话直说即可。”秦昭见他这番作态,有些不悦。

    “唉,陛下。这些人恐怕未必愿意出仕,他们对大夏的律法和制度有些微词。”

    “嗯,这是可以理解的。”秦昭倒是并未发怒,文人出现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了。也未必就是恃才傲物,只是很多时候,当钻研愈深,理念差异就变得越发致命。

    “但既然他们研究古礼,将来就必然会入京的。”他语气自信地说道,“等你看过这些典籍,自然会明白。”

    见子非面露异色,秦昭又补充了一句,“当然,如今的大夏,依然要以法家思想为根本,包括官吏选拔,也是如此。治国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说话间,他却忽然一怔,想起了另一件事。

    那就是选拔文人的路子。

    虽然有了纸张和印刷,普及教育的成本大大降低。

    但实际上,真想从百姓中选拔人才,依旧是难于登天。

    想办学堂,搞科举,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现在能普及的,只有书本,但没有那么多老师去授课。尤其对底层百姓来说,想改变命运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