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秦昭的底线

    第一百八十二章 秦昭的底线 (第2/3页)

,如果这方面做的太多,恐怕不妥啊。”

    这话乃是五百年前,战国先贤,被尊为当世第一智者的李子所言。

    其人堪称当世传奇,那时候在天下间的地位比之如今的文圣公只高不低。

    虽然不曾在任何一国出仕,却没有人敢对他有丝毫不敬。

    这一段的原话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讲的就是愚民政策,目的便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你错了,在不同的时代,政策自然会有所不同。”

    秦昭皱了皱眉,却没有训斥两人,反而开始耐心讲解起了他的看法。

    这两人所管理的宣委会还是很重要的,他也想让这两人能更多理解他的想法。

    “彼时社会动乱,人族各国之间战乱不休,李子提出这个主张,目的并非固化阶级。恰恰相反,他真正想要做的,是消弭阶级的存在。”

    信、张两人顿时一愣,他们还没听说过这种说法。

    李子存在的时间距离现在毕竟过去了太久太久。

    除了原话还在,其内容的解读已经随着时间流逝出现了太多版本。

    虽说如此,他们也觉得秦昭此时的说法有点牵强,心中不以为然,面上却不敢表露。

    只是垂首称是。

    秦昭看出他们不太服气,也不在意,而是继续说道:“当时讲究尚贤政策,举贤纳士。李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言外之意,尚贤则民争了。为什么实行尚贤的政策反而会导致民争?你们想过没有?”

    听到这话,两人神色微怔。

    “统治者实施尚贤政策,意味着要选择一部分人,因为其具备的杰出能力而分配较大的权力和较多的资源。这样,便形成了贤士构成的社会阶层,阶级就此出现。

    “与此同时,当某些人因能力被定义为贤士时,能力不足之辈,便被定义为愚士了。这就是普通人的阶级。

    “你们懂了吗?在那个时候,由于尚贤政策的缘故,反而将整个社会分化为两个互相对立的社会阶层。这两个阶层之间充满了矛盾与斗争,所以贫富、贵贱、尊卑和奴主的关系使随之分化和建立起来了。

    “贤士成为了愚士们渴望成为的对象,而愚士是贤士所鄙夷的对象。但是显然,贤士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特权而降身为愚士,愚士也不会轻而易举地转变为贤士。在这两个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立和斗争。

    “这些矛盾,就是促使社会集团解体的根本原因。社会愈发展,财富和权力愈集中,贤愚两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差距便愈扩大,社会组织的稳定性便愈脆弱。

    “这就是——‘尚贤则民争’!”

    此时的信铭与张颜,已经惊讶地说不出话了。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道理。

    “学而不思则罔,不要死读书,多动动脑子。”秦昭最后又淡淡点评了一句。

    直把两人说的面红耳赤。

    秦昭没有管两人作态,继续说道:“新时代自然有新时代的规则。现在人族统一,百姓安康,朕追求的,乃是人族继续进步,铸就无上荣光。

    “想要开疆扩土,想要扩大我大夏疆域,仅仅依靠如今少数的读书人,能够覆盖的了这偌大沧澜界吗?

    “若是阶级稳固,常人没有晋升渠道,人族之内宛如一潭死水,又如何进步?!”

    说到这里,他抬眸看了两人一眼,眼中有精光一闪即逝。

    “你们可知,当初五国之中,我大夏并非最强,甚至在早些时候不过北部边陲小国,凭什么能够一统人族,扫灭武、周这些强国吗?”

    “变法。”张颜面色沉静,说出了两个字。

    “没错。”秦昭赞许地点了点头,“正是变法。若是故步自封,因为自身地位高贵,便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这种统治者,有和没有对于国家有何分别?”

    他的声线骤然拔高,口中话语愈发惊人。

    信铭听得脸色都有些微微泛白。

    “倘若百姓之中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