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以水为形,不欲而行

    第15章 以水为形,不欲而行 (第2/3页)

    真的就是如此吗?秦深开始试着自己再翻译一遍。

    举例说明:

    接受赐予的时候,像冬天涉水而过那样缩手缩脚,思前想后;

    那犹豫不定的样子,就像畏惧四方强邻般小心谨慎;

    恭敬的态度,就像在别人家里做客谦虚且卑微;

    低缓下身躯,就像是试探着登临水面的情形;

    混沌无知而手足无措(接过赏赐或是探下水里),就像是淳朴无华的普通人;

    整个人僵直得像一根木头,就像是笨拙不堪的傻瓜。

    感受到寒冷(孤寒或是周围的严寒),整个人就像是在沐浴清洁(重塑着)身体与心灵。

    小心,谨慎,恭敬,谦下,朴实,混浊,融合。这是秦深对第二小节的认知。分析完毕后,秦深发现自己的理解与师父的讲解有所不同。不过,秦深没有纠结,继续往后面的小节看下去。

    浑浊的水静置不动,就会慢慢变得澄清。你以为繁重无比的时候去像这样静思,就会逐渐获得新生。

    保守住这个道理就不会让欲望盈满溢出,人只有不让欲望盈满溢出,所以才能不断找出自己的损敝之处,而不成为骄傲自满的人。

    将自己总结出来的道也认真抄录了一遍。秦深依着习惯又来到了草堂与陈晓晓和琼尼开始论道谈德。

    “其实此前第九章劝戒不能骄傲自满,与本章的意思有些接近。本章直接以人为例比第九章时以物为喻要更为直接了些,同时也对行为举止描述说明得更为详细了。

    做人的应谦虚淳朴,即使再强大也不能自满。自满会产生骄傲与奢侈的行为,行举泛滥则难守恒律,非恒则不可长久,为道所弃也。”

    秦深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解了一遍,最后祖师的观点总结归纳了出来。

    琼尼听完后,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水或浑浊,又或澄清,此乃格物致理之道。遭遇外物,水能很快与之相溶,但慢慢还是会回归本质,将泥沙等不能融合的杂质析出。

    人像水一般,会被外界所干扰,会膨胀,会混入杂质,沾染颜色。这时候,就要慢慢学会恢复平静,回归本心。

    这样,再重新出发时,又能与外界相融,然后又再静析出杂质物质。

    一次次重复,一次次回归本心。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道之炼心,是以为德也。

    其德徐生,其心徐明。悟水之道,学水之形。

    是以海阔无边,道大无形。心得其广,以见天之蓝。”

    对于琼尼的观点,陈晓晓一贯保持着反驳的姿态:“小心谨慎,恭谦朴实的姿态,并不是浮于表面的礼节,而是心态、本心的展现。像水一般静置停下,确实可以将杂质毛病析出。

    但若是一直找不到静置的机会呢?难道就不能敝而不成了吗?双子星一直旋转而没有停驻下来,难道祂就一定是盈欲自满乎?

    我觉得不是。恒者为恒,恒者不静,道之变也。人之容,不在于静,不在于敝。不欲盈者,在盈之容。

    能容,则大,不能容,则微。是以滴水成珠,不可久存。江海恒生,大道长存。容愚者,力士可期;不容愚者,枯朽也。容尘者,厚土可期;不容尘者,空空如也。容天地者,星辰可期;不容天地者,不存于世也。”

    秦深觉得陈晓晓的观点还是有些激进了,虽然陈晓晓说得挺有道理,秦深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稍为提醒陈晓晓一下,恒变固好,亦需要克制。

    “人想要包容,先要学会被包容。想达到包容天地的高度,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比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