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 (第2/3页)

   “无为”是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就必须以

    “有为”为之。老子所指的

    “无为”智慧,只是让人在处世之时顺应大势、顺应自然。所以老子这种

    “无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还有助于事物的成长和发展。

    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勉强,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是无为的核心内容。不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人与事之上,并不是怯懦的表现,而是一种大的智慧。

    它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走向自觉,收到良好的成效。唐睿宗时,睿宗的嫡长子李宪受封宋王,十分受宠。

    睿宗的另一个儿子李隆基聪明有为,他杀死了篡权乱政的韦皇后,为睿宗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

    按照礼制,李宪当被立为太子,有的大臣便对睿宗说:“嫡长子李宪仁德忠厚,没有任何劣迹,立他为太子既合礼法,又合民心,望皇上早日定夺。”睿宗感到李隆基雄才大略,最适合治理天下,所以一时陷入了两难境地,立太子的事于是一拖再拖,没有定论。

    李宪看出了睿宗的心思,心有所悟,他对心腹说:“父皇不肯立太子,他是对我有疑问呐!李隆基虽不是嫡长子,但他功劳很大,父皇是中意他啊。”李宪的心腹说:“于情于理,太子之位都是你的,这事绝不能相让。我马上和百官联络,共同上书,向皇上说明利害,一定促成这件大事。”李宪的心腹和百官议定,当他们在起草奏书时,李宪急忙赶来,他对百官说:“我考虑了多时,决定放弃太子之位,你们就不要为我费心了。”百官十分惊诧,他们说;

    “太子之位事关你的前程性命,怎会轻易放弃呢?自古这个位置你争我夺,本是常事,有我们替你说话,你还怕什么呢?”李宪说:“大丈夫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是十分慎重的。赞平王李隆基是我的弟弟,他有大功于国,父皇有心立他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若据理力争,不肯退出,我们兄弟之间必有大的冲突,朝廷就不会平安。如果危及了国家,我岂不是罪人吗?这种事我绝不会干。”李宪制止了百官,又亲自上书推荐李隆基为太子,他说:“赞平王文武双全,英勇睿智,他当太子有利于国家,我是衷心拥护他的。我个人的得失微不足道,请父皇不要为我担心,早下决断。”睿宗很受感动,他对李宪说:“你深明大义,我就放心了。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都会满足你。”李宪一无所求,他说:“一个人只要顺其自然,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妨碍他了,我不会强求什么。”李隆基当上太子后,第一个拜访李宪,他说:“大哥主动让出尊位,不是大贤大德的人难以做到,大哥是如何设想的呢?”李宪说:“你担当大任,大唐才会兴旺,我不能为了私利而坏了国家大事。望你日后勤政爱民,做个好皇帝,为兄就深感安慰了。”李隆基连声致谢,又说要和他共享天下。

    李宪不让他说下去,他告诫李隆基说:“很多事是追求不来的,只有顺天应命,才不会多受损伤。将来治国不要逞强任性,这样效果会更好的。”后来,李隆基登上了帝位,是为唐玄宗。

    他顺应民情,推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是唐朝进入了另一个盛世——开元盛世,天下走向大治。

    李宪在立太子事情上的无为,是深思熟虑的,他既避免了一场宫廷内斗,又使自己全身而退,赢得了让贤的美名,这个结果无疑是很完美的。

    “无为而治”又是一种管理之道。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奉行无为而治,管理者应当不断减少对人的管制和束缚,制定政策不能政出频繁,更不能朝令夕改。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可否认的,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水遇热变成蒸汽,这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用这一规律来生产暖气,制造人工降雨等等。

    这正是说明,我们无法改变铁一般的规律,却只有顺应它,利用它。【原文】上善若水[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于道[3]。居善地;心善渊[4];与善仁[5];言善信;政善治[6];事善能;动善时[7]。

    夫唯不争,故无尤[8]。【注释】[1]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

    “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2]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3]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4]渊:沉静、深沉。[5]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6]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7]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8]尤:怨咎、过失、罪过。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

    “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解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合乎道的意识、行为。几于道:接近于道或相似于道。上善之人(圣人)具有近似于水的特性。

    水的行为表现为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宠,始终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隐蔽之处,所以,水具有近似于道的特性。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善地:水停留的地方都是众人厌恶的低洼之地;圣人选择的住宅则是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这样可以给生活带来安定并有利于修道。

    心善渊:水渊则藏,含而不露;圣人胸怀若谷,从不自我炫耀。与善仁:水利万物而不害万物;圣人处世仁慈,无私奉献而不图回报。

    言善信:水虽不言,却避高趋洼,平衡高低,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圣人言行一致,以诚信为本。

    政善治:水可以冲洗污垢,刷新世界;圣人为政,清正廉洁,善于消除腐败。

    事善能:水能静能动,能急能缓,能柔能刚,能内能外,能升能隐;圣人做事,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遵循客观规律。动善时:水,冬雪夏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违天时;圣人做事审时度势,伺机而动。

    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正因为。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得出结论。

    水的特性近似于道的特性,水的特性就是圣人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一切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主观妄为,反而获得了别人所无法争到的东西,这正是不争之争。

    一个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自然不会有过失。老子心目中的

    “不争”,即要求个人在处世过程中要具有谦退而不你争我夺的品格,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即便是处在十分卑下的地方,也能始终如一地永远付出着,能够

    “心善渊”、

    “事善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没有怨咎、遗憾、悔恨。进一步而言,老子的

    “不争”并非是消极我们的头脑,而是让我们能够以冷静的心态面对那些没有意义的纷争,省出更多的时间做哪些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

    老子的

    “不争”正是让我们不要去争一时的高下,而是积蓄力量去争取人生更长远的成功。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