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六章 (第3/3页)

导致了百姓的贫困。

    汉惠帝即位的第二年,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去探望,问他将来谁来接替他合适。

    萧何不愿意表示意见。汉惠帝又问他:“你看曹参怎么样?”萧何和曹参早年都是沛县的官吏,跟随汉高祖一起起兵。

    曹参虽然是身经百战,但是到了晚年却专修黄老之术,讲清静无为之道。

    平时与人无忤,与世无争,生活非常恬淡。虽然两个人关系一般,但是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赞成,说:“陛下的主意错不了。有曹参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曹参本来是个将军,汉高祖封长子刘肥做齐王的时候,叫曹参做齐相。

    那时候,天下刚安定下来,曹参到了齐国,召集齐地的父老和儒生100多人,问他们应该怎样治理百姓。

    这些人说了一些意见,但是各有各的说法,不知听取哪个才好。后来,曹参打听到当地有一个挺有名望的隐士,叫盖公。

    便把他请了来,向他请教。这个盖公是相信黄老学说的(黄老就是指黄帝、老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清静无为,让老百姓过安定的生活。

    曹参依了盖公的话,尽可能不去打扰百姓。他做了9年齐相,齐国所属的70多座城都比较安定。

    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做相国。曹参还是用盖公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

    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

    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想提的意见还都没说出来。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认为他是倚老卖老,心里很不高兴,也感觉挺不踏实。

    曹参的儿子曹窋,在皇宫里侍候惠帝。惠帝嘱咐他说:“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那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这么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亲怎么说。”曹窋回家把惠帝的话一五一十跟曹参说了一遍。

    曹参非常生气,他骂道:“你这种毛孩子懂得个什么,国家大事也轮到你来啰嗦。”说着,竟叫仆人拿板子来,把曹窋打了一顿。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责打,非常委屈,回宫后向汉惠帝诉说了此事。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惠帝就对他说:“曹窋跟你说的话,是我叫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曹参向惠帝请了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干?”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好像你不如萧相国。”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继续办,不要失职就是了。”汉惠帝沉吟道:“你说得也有道理。”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3年相国。

    由于那时候正在长期战争的动乱之后,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

    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

    “萧规曹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新上任的管理者,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并显示自己与前任不同,总是急急有所作为。

    但事实证明,这种急于求成不顾原本的运行规律的做法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的,其原因就是他们违背了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想以个人的力量去使事物运转的规律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