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兼爱(3)
第十五章 兼爱(3) (第2/3页)
问:不识将恖也家室,変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不识于兼之乎?
于别之有是乎?我以为当其于此也□□下无愚夫愚妇,蝇非兼之人,必寄托之于兼义有是也。
此言而非兼,择即取兼,即此言得费[4]也。丌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注释】[1]进之:这里应该作
“尽之”。[2]谁:应为
“设”字。[3]剴胄:穿着,戴。婴胄,指戴上盔甲。[4]费:通
“拂”。【译文】然而天下的士人反对兼爱的言论,无休无止。他们说:“虽然兼爰是好,但是怎么能够运用它呢?”墨子说:“墂果一样东西只好而不能被运用,那么即使是我也会反对它;但是又哪有好却不能被运用的东西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者之间的区别吧。
假如现在有两位士人,一个信奉憎恨一个信奉兼爱。因此信奉憎恨的士人说道:“我怎么能够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别人呢?”我又怎么能够像对待自己的亲友一样地去对待别人的亲友呢?
所以当他看见朋友们饥饿的时候就不会给予郟物,看臁朋友们寒冷的时候也不会给予衣服,朋友们有了疾病就不去看望,朋友们死了也不去埋葬。
信奉憎恨的士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信奉兼爱的士人选择另一种道路,他说:我曾听说天下的贤士们必然会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朋友;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对待朋友的亲人。
所以才能成为天下的贤士。所以当他看见朋友们饥饿的时候就会施于食物,看见朋友们寒冷的时候就会给予衣服,朋友们有了疾病就会去侍奉,朋友们死了去把他埋葬,信奉兼爱的士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两个士人的行为,不正相反吗?假设两位士人都是言行必信,行必果,他们符合自己的言行就像符合节义一样,从来没有只说不做的,然而请问:假如现在有人面对着平原广野,披上盔甲,准备投入战斗,是生是死无从得知,又或者现在有一位士大夫要出使到巴、越、齐、荆等荒芜之地,此一去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那么请问:他会把奉养家室、照顾亲戚妻儿的重任,托付给信奉兼爱的士人呢,还是托付给信奉憎恨的士人呢?
我认为在这种时候,即使是天下最愚蠢的夫妇,即使是反对兼爱的人,也都必然会将重任托付给那位信奉兼爱的士人。
这么一来,言论上反对兼爱,而行动上却选择兼爱,那就是言行不一致了。
不知道天下的士人,一听见兼爱就反对它,是什么原因?【原文】然而天上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意可以择士,而不可择君乎?”姑尝两而进之。
谁[1]以为二君,使其一君者执兼,使其一君者执别。是故别君之言曰:“吾恶能为吾成万民之身,若为吾身?此泰[2]非天下之情也。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3]也,譬之犹驷[4]驰而过隙也。”是故退[5]睹其万民,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疲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
别君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
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
然即敢问:今岁有疠疲[6],万民多有勤若冻馁,转死沟壑中者,既已众矣。
不识将择之二君者,将何从也?我以为当其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者,必从兼君是也。
言而非兼,择即取兼,此言拂也。不识天下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注释】[1]谁:应为
“设”字。[2]泰:通
“太”。[3]几何: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4]驷:指马车。[5]退:反过头来。
[6]疠:指瘟疫。【译文】然而天下的士人们反对兼爱的言论,无休无止。
他们说:“这个方法可以用来选择士人,但可以用来选择君主吗?”让我们来辨别一下两者之间的区别吧。
假如现在有两位君主,一个信奉憎恨,一个信奉兼爱。因此信奉憎恨的君主说道:“我怎么能够对待自己一样地去对待百姓呢?这是不符合天下的常理的。人生在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就好像骑马跑过一条缝隙一般。”所以当他看见百姓们饥饿的时候就不会给予食物,看见百姓们寒冷的时候就不会给予衣服,百姓们有了疾病就不去照顾,百姓们死了也不去埋葬。
信奉憎恨的君主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信奉兼爱的君主就不是这样说的,也不是这样做了。
他说:“我曾听说天下的贤君们,都是先为天下百姓着想,然后才为自己着想,所以才能成为天下的贤君”。
所以当他看见百姓们饥饿的时候就会施舍食物,看见百姓们寒冷的时候就会赠与衣服,百姓们有了疾病就会去照顾,百姓们死了也同样去把他埋葬。
信奉兼爱的君主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两个君主的行为,不正好是相反吗?
假设两位君主都是言必信,行必果之人,他们符合自己的言行就像符合节义一样,从来没有只说不做的。
然而请问:假如现在瘟疫流行,很多百姓都挨饿,暴死荒野。如果让他们去选择君主,他们会选择哪一位呢?
我认为在这种时候即使是天下最愚蠢的夫妇,即使是反对兼爱的人,也都必然会将重任托付给那信奉兼爱的君主。
这么一来,言论上反对兼爱,而行动上却选择兼爱,那就是言行不一致了。
不知道天下的士人们,一听见兼爱就加以反对,是什么原因呢?【原文】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兼即仁矣,义矣,虽然,岂可为哉?吾譬兼之不可为也,犹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愿之也,夫岂可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来,未尝有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
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1],光于四方,于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
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注释】[1]乍照:照射。【译文】然而天下的士们反对兼爱的言论,无休无止。
他们说:“兼可以说是仁,也可以说是义;但虽我是这样,又怎么可以实行呢?不能实行兼爱,就好像是不能举起泰山跨越长江、黄河一样。所以所谓的兼爱,只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怎么能够实行呢?”墨子说:“自人类出现以来,从古到今,能够举起泰山跨越长江、黄河的,从来就不曾有过。但我所说的互相爱护,互相获利,在六位圣王的时代就曾出现过”怎么知道在六位圣王的时代就曾实行过兼爱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