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人在征途(十)

    第十三章 人在征途(十) (第3/3页)

打电话询问厂商,于是接过话题,把自己所知道的都详细的讲了出来,他很吃惊。“你不是销售吗?”“对呀!”“对这个这么了解?以前卖过?”“没,我差点卖过”我开了句玩笑,“是吗?怎么回事?”他立刻来了兴趣,然后我们开始聊,聊我原来的公司,聊我们当时的项目,聊我们的信息港,那天聊了很多,夜晚一起去吃市府旁边的一家小吃店,饭后他执意要付款,说“我的工资比你多吧!”很随意的一句话。

    从那天开始,我们的联系频繁起来,他没有把我当成销售,我也没有把他当成客户,只是有意无意就想打个电话,一天晚上,他给我电话,问我在哪儿,说有些事情想跟我聊聊。我连夜赶到清河,我们找了一个咖啡厅,他看着我,挺平静的说:“今天我们发标了,硬件标。”“啊?是吗?那我明天该去买标书了。”“给你省点钱吧,这标书你们公司不用买了。”“什么?为什么?”我确实没有明白他的意思,“这次招标你们公司被排除出去了。”他依然很平静,我狂晕,“为什么?”“软件方面市里面有人打招呼,很可能用南方资讯,他们不做硬件标,但是声称如果你们公司做硬件你们肯定合作不好。”这家公司我十分了解,和我们一样是入围厂商,如果按照这种模式,我们是软件、硬件全部失掉,太过分了。这太过分了。我一时目瞪口呆,他依然平静,看着我说:“有些事情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这话似曾相识,永丽也说过。“那我们就彻底没戏了?”“只要你们不招惹硬件这标,那可说不定。”我更加糊涂,软件内定了,硬件我们不参与,那我们是连残羹剩汁都没有了,还有什么说不定。其实,后来当我清楚内幕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那家硬件厂商的操作手段,高,实在是高。可能很多朋友还没有看出来其中的端倪,这对当时的我来说也是相当有难度的,“我想知道我下步该怎么办?”“以静制动。”原话就是这样,应该说贺工虽然是搞技术的,但是他却成了我销售生涯的第一个老师,“硬件投资比较大,但是利润也不高,你们犯不上去抢那个项目。”他喝了口水,“更不要到处找人,询问为什么没有邀请你们参标。”云里雾里,这是我当时的感觉,一直到我们分开,我还是没有搞明白这中间的情况。

    回到酒店,我给行业线的几个负责人打电话,大家意见众多,其中就不乏一定要找人问清楚之类的建议,但是毕竟这些只是建议,而站在销售第一线的是我,是我去面对客户,我该怎么办???那天,我再次尝到了失眠的滋味。。。

    第二天早上,我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市政府的门口,在门口登记的时候,我犹豫了。我去干什么?质问为什么没有给我们发标?还是询问没有发标的原因。我应该不应该听贺工的?如果不去,我该如何向公司交代,在门口徘徊了好几圈,门口警卫的眼神估计一直在我身上,我大脑开始不停的运转,大冬天的脑门上全都是汗,去?还是不去?我该怎么办?

    那天在市政府门口应该足足转了一个小时,最后我决定掷钱币,很搞笑吧。但是当时确实是这么决定的,那块钱币我到现在还留着,不管走过多少路,它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第一次掷钱币的结果是不去,我不太心甘,告诉自己,再来一次。其结果还是不去,算了,既然已经这样了,回去吧。回去酒店,一路上我心不在焉,脑子里面很乱,现在仔细回头想想,当时去了,最大的可能就是从局长问到主任,为什么没有给我们发标,因为我们的商务关系在决策层一直停留在表面,所以不能有多少实质的进展,接下来就可能落一个“四处告状”的罪名,这情况在后来的其他项目中我就亲身体验过,更重要的就是失去了贺工的信任。

    我要面对的下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向公司交代,那时候我还不懂得编故事,其实做销售是需要会编故事的,因为你要周旋于自己的领导和客户之间,但是有很多时候,实际的工作进展与公司条例会引起冲突,比如你还是初级销售人员时,请客户要给自己的领导打个电话,请示一下。相信公司财务条例比较严格的销售人员都经历过这种情况,这就需要你给自己的领导讲故事了。

    现在虽然能将个中缘由娓娓道来,那时候的我可是不懂得该如何讲故事的。想来思去,我决定采取发邮件的方式,把情况大体写了写,基本上还是昨天贺工告诉我的情况,我没有具体写是谁告诉我的,让看邮件的人感觉好像来之于其他渠道得到的消息,没有办法,就这样翻来覆去一封邮件写了一个多小时。

    那时,我没有想到永丽,其实现在回头想想,如果当时她或者通过她父亲的某些关系介入的话,那能实现峰回路转,“拼关系”已经成了很多项目竞标时的一个主题。严格来讲,我那时不能算一个合格的销售,在面对那种局面下,我最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如何化解危机,而是如何对公司交代,这不是一个优秀销售人员的思维模式。

    从销售的角度来看,即使定标的项目依然有翻盘的可能,哪怕这个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如果你懂得“无所不用其极”,那么就可能反败为胜。这就是商场,这就是刀锋剑影。

    到下午的时候,陆续有人回邮件,有直接在邮件里对我工作极力抨击的,确实,销售看的不是过程,是结果,看的不是前因,是后果,不管你接手时候情况如何,不管你做的如何,但是只要你做了,结果出来了,那么这结果就决定周边人对你的评价,那段时间,应该有3个多月吧。我曾经想过很多办法去接触客户方面的人员,我们公司在当地的客户关系还属于比较空白的状态,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客户网络,公司的代理商虽然有些关系,但是行业距离太大,可复用的成分太少,唯一能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就是我们是中央部门的入围厂商。

    送过东西,被人拒收,摸到用户家里,被驱逐出境。现在回头去看看,当时可算是机关算尽,黔驴技穷了。所以说,在面对终端客户的时候,刚开始是很不容易的,这个阶段也是最艰难的,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可能出现,因为这个时候你控制项目的能力很弱,如果恰好对手也很强,而你又缺少一个整体的关系网支撑,那你的处境将会是相当相当的困难。同时由于你是新人,和公司的彼此信任度还在磨合期,在费用等等各方面都很难争取到支持。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的销售费用也是相当的有限,忘记了是多少,记忆中好像是每个月2K,好在当时手里面可周转的资金比较多,原因是来之其他方面的一些收入,而这些收入就来之于和永丽公司旗下的代理商的合作。

    那段时间省城对笔记本电脑的需求进入一个爆发期,这和当时国家整体经济形态好转有很大的关系。完全是卖方市场,而且货源难求。大家都知道,长江以南,很多地方的笔记本都来源于BJ某大型市场,而永丽公司所能供应的一些品牌的笔记本居然能比从BJ批量进价还要便宜很多,我印象中低了20%左右,质量也是很有保证的。某天佳乐(在前文提到过)找到我,说想从永丽公司进一批笔记本,因为那段时间一直和佳乐混在一起,我也不太好意思拒绝。

    告诉永丽以后,她让我直接把佳乐需要笔记本的品牌、型号、数量告诉她,一天后,她告诉了我价格,而且告诉我,这个价格是比给其他代理商的价格还要低出10%,我可以加上10%给佳乐。拿到价格,我倒是没有犹豫,直接按加10%的价格上给了佳乐,佳乐第二天就把全款打到我的账户里面,那天查询账户的时候,我感觉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也是我截至到那天见过的最大数目的一笔钱,我仔细数后边的零,数了好几遍。

    交易进展的很愉快,一天吃饭的时候,佳乐给了我一张卡和信封,告诉我密码在信封里面,说很感谢我帮他那么大忙,我当时觉得挺愧疚,因为我已经拿了个10%,所以一再推脱,那是真心的推脱。虽然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钱,但是我想也超不过那个10%,佳乐十分感动,说“兄弟,你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如果你看得起我,这算是你认我这哥哥,我的见面礼。如果你看不起我,随便把这个扔到大街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没有什么好讲了,接下来是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哥哥、弟弟的好不亲热。那样子真是到了如果谁敢和我这兄弟过不去,那就是跟我过不去的境界。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也许这就挺完美的,可惜生活往往不完美。

    听说佳乐后来去了南方,到那边重新白手起家,现在又在另一个行业打拼的可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