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kudushu.org
    序 (第1/3页)

    张炯

    一

    丁玲是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革命女作家,也是世界知名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作为中国人民的好女儿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她为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国革命文化事业艰苦奋斗了一生。

    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澧县。她从小便受到富于新思想的母亲及其女友向警予等的影响,萌生了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后到桃源、长沙等地中学读书,接受了“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思潮的熏陶。1922年到上海求学,认识了李达、瞿秋白等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其后又到北京,认识了后来成为她的丈夫的胡也频。1927年她在《小说月报》发表了处女作《梦珂》,紧接着又以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文坛,从此成为著名的作家。1931年,她的丈夫、共产党员作家胡也频被捕,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这促使年轻的丁玲坚定地走向革命。在严酷的白色恐怖面前,她勇敢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左翼作家联盟的党团书记和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当时她为广泛团结知名作家,培养青年作者,发展革命文艺,反击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鲁迅旗帜下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1933年5月14日她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囚禁在南京城内和郊区,三年间阅尽了魍魉世界。其间,国内外著名人士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杨杏佛、柳亚子和巴比塞、瓦扬·吉久里、罗曼·罗兰等曾发起抗议并开展营救活动。敌人对她威胁、利诱、欺骗,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他们做事,都被她拒绝。1936年她终于通过曹靖华、鲁迅与党取得联系,在党组织的帮助下,逃出敌人监视的樊笼,辗转到达陕北保安,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当时毛**曾赠她一首词《临江仙》: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足见革命营垒对这位女作家的重视。按照她自己的愿望,她被派到前线红军部队去担任团政治部副主任。此后她就成为人民革命根据地的文艺界领导人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她担任过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和中国文联**团委员、党组副书记、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副**兼党组书记。然而,1955年和1957年她却先后被打成所谓文艺界“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1958年又遭到“再批判”,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在共达二十一年的时间里,她不但失去发表作品的权利,而且受到“*****”的冲击,被囚禁过,还被转移到山西长治的农村去。1979年她的错案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改正,才回到了北京。虽然,那时她已达七十五岁高龄,却仍以积极的姿态和充沛的热情投身于革命文学工作,不但发表了许多新作,而且创办了大型文学期刊《中国》,整理出版了自己的大批著作。1986年,过度的辛劳终于夺走了她的生命,终年八十二岁。

    丁玲的逝世无疑是我国文坛的重大损失。在八宝山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北大荒人民特地制作一面红旗覆盖在她的遗体上,红旗上大书四个大字:“丁玲不死”。这可以说是集中地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她的崇高评价和深切怀念!

    现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丁玲全集》十二卷,展现了这位作家光辉一生的文学创作的实绩,使广大读者有可能通过阅读全集来了解她的创作全貌,以利于更好地继承她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应该说,这不仅是对我国革命文学事业建设的一个贡献,而且也是对这位杰出作家和卓越文化战士的最好的纪念。

    二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和卓越的文化战士,丁玲对本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几个重要的阶段都做出自己的贡献。

    丁玲登上文坛之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当时,新的思潮冲击神州大地,新文学经过“文学革命”的提倡和“革命文学”的论争,从“为革命”的文学到“唯美的”文学等各种浪潮都在涌动和推进。但大革命因蒋介石的叛变而失败,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工农遭到大批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作为爱好文学并同情革命的青年女性,丁玲的内心充满了苦闷,她投身于文学,开头不过是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视角去抒发自己苦闷的情思。于《梦珂》中她发出女性对于男权社会的抗议;于《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她喊出女性对于男性极度失望的内心绝叫。显然,作为女作家,当时她对女性的生活境遇怀有出于感同身受的同情与不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人们反封建的个性解放意识高涨的年代里,女性解放思潮的崛起并在文学中寻求自己的表现,是很自然的。茅盾曾把莎菲看作“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茅盾:《女作家丁玲》)。丁玲在创作的初期把关注点放在妇女问题和妇女生活的体验上,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潮流和她本身的思想状态是相关的。她那时虽然接触过革命者,但自己还不是个革命者。她仍然停留在小资产阶级女性的个人主义的世界观里,而当时的革命低潮,使她一时还看不见历史的光明前景。她在1928年前后所写的一系列描写女性生活遭遇和命运的作品,包括《在暑假中》、《阿毛姑娘》、《岁暮》、《小火轮上》、《自杀日记》和《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等所刻画的形形**的女性形象,从落寞无聊的女教师、失落爱情的城乡少女到沉沦于屈辱而不知屈辱的妓女,笔墨间既满含对社会黑暗的愤懑,又透出无可奈何的绝望的色调。这时期她最出色的作品无疑是《莎菲女士的日记》,它以一种异常坦白而真挚的细腻笔触,描画出一个少女无法从异性获得情感和思想寄托的失望心理,这既在题材上是一种大胆的拓展,也在文学对性心理描写的真实无忌方面超越于前人。

    《韦护》是丁玲思想发展和创作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部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爱情悲剧为素材的中篇小说,不仅是最初一批表现革命和恋爱相矛盾的作品,而且是表现恋爱应该服从革命的作品。它的主题的积极性正标志着丁玲从自己思想苦闷的低谷走出,向革命靠拢和决心投身革命。而小说那异常真实细腻的笔触,更把这幕动人的爱情悲喜剧描写得淋漓尽致。小说主人公丽嘉从失去爱人的悲痛中挺身而起,准备投入革命的浪潮,与原型王剑虹悒悒以终不同,这正说明作家本人思想的跃进。事实上从1929—1930年,丁玲在胡也频的影响下,世界观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很快都加入新成立的左翼作家联盟。胡也频还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了左联执行委员和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三十年代伊始,丁玲的创作可谓面貌一新,她先是推出《一九三〇年春上海》,在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牺牲后,她不但毅然接受主编《北斗》的工作,加入了共产党,还陆续推出《在一个晚上》、《从夜晚到天亮》、《我的自白》、《死人的意志难道不在大家身上吗?》、《田家冲》、《一天》、《给我所爱的》、《多事之秋》等一系列的小说和诗文。丁玲不但是“革命加恋爱”的时代性题材的开拓者之一,而且是最初描写工农并为此而亲身去体验工农生活的作家之一。为她带来巨大声誉的以十六省大水灾为背景的小说《水》以及《田家冲》、《法网》、《消息》、《某夜》等作品,标志丁玲的笔触从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转向了工农劳动人民。尽管这种描写还欠深刻,毕竟她和当时的左翼作家一起,在鲁迅当年《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所开拓的道路上又迈出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即正面描写和歌颂了劳动人民的革命反抗与斗争。就丁玲个人来说,更标志她的视野从女性的**悲欢和不满的个人性题材转向了表现广阔的社会苦难和阶级矛盾;也可以说作为女作家,她从最初性别鲜明的写作转向了无性别写作。1932年底到1933年5月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期间,她已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革命作家。鲁迅曾经这样评价左翼文学运动:“现在,在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文艺运动,其实就是惟一的文艺运动。因为这乃是荒野中的萌芽,除此之外,中国已经毫无其他的文艺。属于统治阶级的所谓‘文艺家’,早已腐烂到连所谓‘为艺术的艺术’以至‘颓废’的作品也不能生产,现在来抵制左翼文艺的,也只有流氓,侦探,走狗,刽子手了。”鲁迅还预言:“惟有左翼文艺现在在和无产者一同受难,将来当然也将和无产者一同起来。”(鲁迅:《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三十年代的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包括左翼文学运动,当然也有它的缺点和局限。但它确实代表着中国前进的方向,代表着中国文艺和文学的未来。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因而,丁玲为左翼文学所做出的贡献,人们自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评价。

    国民党反动派对丁玲的绑架并没有动摇她的革命信念和信心。在南京与敌人三年的周旋中,她始终拒绝给敌人做事、写文章或抛头露面,也不承认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被拘禁的后期,国民党特务机关表面上让她租屋居住,但住房仍在国民党特务的住宅中,形式上有了些自由,实际暗中还被监视。这当然使丁玲感到痛苦,她曾在《意外集》所收的《松子》、《一月二十三日》、《陈伯祥》、《八月生活》和《团聚》等作品中描写了这段生活及其心情。这个集子还附录有她写于被捕前的《莎菲日记第二部》、《不算情书》、《杨妈的日记》。关于南京这段生活经历的回忆,后来她曾详细写在出版于八十年代的《魍魉世界》一书中。

    使丁玲的声名再次鹊起,是在她到达陕北以后。从1936—1945年,她大部分时间生活于革命圣地延安,虽然其间多次到过抗日前线,包括率领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开赴山西前线。1942年她有幸亲身参加毛**召集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过毛**那篇后来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的著名讲话。从此,她坚定地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