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侃戏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外行侃戏 (第1/3页)今年是徽班进京200周年。这200年间我赶上了四分之一,回想50年前看京戏的情形,觉得这半个世纪以来,不管是唱戏还看戏都有好大变化。
首先是看戏的方式、环境变了。
50年前看戏,大致在两种场合,一是进戏院,一是看堂会。
堂会是私人演出。总是有财势的人家才办得起。也就是交往广、应酬多的人才看得上。堂会上名伶荟萃,好戏连台,这么好的欣赏机会,是花钱进戏院办不到的。花钱看戏要看得过瘾,只有看义务戏。义务戏多是公益性质,如救济黄河水灾、农村蝗灾。到这时著名演员们就可以放开门户之别,齐集一堂,各显身手,合作演出。目的为了集资,票价定的很贵。也不是一般平民小户能看得起了。不过凡事都不能严丝合缝,热心看戏而又阮囊羞涩者,总会有空子可钻。办堂会者既是大家,为了摆阔求热闹,总要飞帖撒网,来贺喜拜寿者并不见得全认识。看样穿着还整齐,又面带笑容者,执事人决无挡驾之理。即使明知是混进来听戏的,也多半睁一眼闭一眼,乐得个和气生财。我有个朋友在旧社会当小报记者,看过许多堂会戏,没有一家是和他有交情的。毫不相识人家办堂会,他只要预备个小红封,装进两元礼金,口称道喜,进门后就坐下看戏,据他说“这比买票上戏园子便宜”。
……但这究竟还是少数人的事,大多数人看戏仍是到戏院买票。
那时戏院分三六九等,观众有三教九流。阔人有阔人的享受,穷人有穷人的消遣。可以花十块八块大洋看戏,也可以花三大枚两铜子看戏。50年前,除去几个高等的新式戏院,一般的戏院还不讲对号入座。门口虽有售票处,却并不凭票入场。想看戏尽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去,看着哪个座位好坐下来,掏钱交给身后的茶房就行了。碰上戏码好,会发现凡是好座位上全扣上个茶碗,表示已有人占领。这也用不着失望,更不必打退堂鼓,只要把几个零钱往茶房手里一塞,他马上就会拿掉一个茶碗请你坐下。这种一切向钱看的资本主义行径,当然弊端极多,倒也有他灵活的一面。不过一不小心也会上当。我上小学时攒了多少天点心钱为了去看一场戏。一时粗心,把开演时间记错。把12点开戏看成2点,3点多钟赶到,我以为还能看上大轴,匆匆把钱交给茶房就找地方坐下看戏,还没有等我坐下,台上吹起唢呐,大幕拉上就散戏了,再找那茶房早已不知去向。
对我这样的穷人不说,更适合去另外两种戏院,一是零打钱的小戏棚子,一是分两段卖票的小戏院。头一种是只要开了戏你随时可以进去听,听到哪儿想走就走。大约15分钟左右打一回钱,一回大约合现在二三分钱。侯宝林先生有个段子就是讽刺这种小戏院的。大意是说要看完整场演出,价格并不比到大戏院便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