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闲话

    饮茶闲话 (第2/2页)

半倒是十个八个友好亲邻聚在一起边谈边饮。生炉子颇费工夫,早晨中午时间紧,自然就放在晚上。晚饭后谁家院里飘出柴烟煤气,就知道他家“生炉子”了。人们不必等着请,推门进去找个靠墙的地方坐下,自会有一份杯盏送来。同时用柳条编的烟波箩也就递到面前。人们便在茶香烟气之中谈古论今,交换经济政治情报,说东村狐狸作怪,西镇笤帚成精。直到月上中天,才各自散去。第二天这家不点炉子又会有另一家点,很少有空白的日子。我小时见得多了,以为天然就该如此。成人之后回想此事,反很难理解了。贫苦百姓养成饮茶习惯,应有特殊原因,如江浙地方乃产茶区,茶叶来得方便,乡人有此习惯,不足为怪;又如蒙古西藏地方,人民以肉食为主,不饮浓茶难以消化,牧民饮茶成癖,可以理解。山东人没见过茶树是什么样子,一肚子谷糠野菜不愁消化不畅,为什么要饮茶呢?百思不得其解。曾问过一个乡亲,他说山东是出过孔孟二圣的礼仪之邦,凡事讲礼仪,无茶不成礼仪,因而家家用茶。我觉得这话不可靠。

    乡人饮茶也有饮出怪癖来的。我的一位当锔碗匠的族叔由饮茶而发展为鉴玩茶壶,我们那里的茶具其实是很粗陋很单调的,几乎家家都用博山出的一种大型铜提梁的紫砂壶,家家都用同一种产品,能玩出什么特殊花样来呢?他的办法是把用水浸透的谷子放满茶壶,用绳把壶盖捆紧,放到阳光下晒。数日之后谷子膨胀发芽,“蓬”的一声把茶壶胀破,变成许多碎片。他再把一块块碎片用铜锔子锔起来,于是就成了一把满身布满铜钉的有奇怪图案的壶,而且每胀破一个壶,碎片都不一样,所以决不会有重复的产品出现。一时间他的茶壶远近闻名。人们夸他的壶有趣,却没有人肯把自己的好壶弄破去摹仿他。抗日战争时,日本军队到乡下扫荡,老百姓拖儿带女,背扛肩挑着吃穿之物四下逃难,他却除了背着个铺盖卷外,就是那把茶壶,并且沏了一壶水在手中提着,一边走一边对着壶嘴啜饮。有次正饮着茶日本人打来一排枪,砰的一声把那壶打得粉碎,茶水洒了他一身,人们吓了一跳,开心的问他伤着哪儿没有?他举着手中的壶提梁,叹叹气说:“可惜了这壶上的锔子,是白铜的!”

    八七·元月十九·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