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意识流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饮食文化意识流 (第1/3页)

    ——纪念《中国烹饪》创刊十周年饮食也是文化,对这种观点我很赞同。

    我们中国人在吃上向来讲究,这种观点无疑更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地位,增加我们的自豪感。

    联系到我自己,可就败兴了。我的朋友

    “自吃成材”成了美食家,烹饪能手,如汪曾祺,如陆文夫。我非常高兴,可我自己怎么总跳不出爆肚豆汁卤煮火烧的水平。

    在吃的领域,平生就出过一回风头,那是在欧洲。有天到某国的乡间去参观希特勒留下的集中营,恰好附近有个

    “中华料理”,中午我们就去那里吃饭。老板是欧洲人,为了证明货真价实,除了室内尽量挂些中国字画外,还特地养了条地道的北京叭儿狗,那狗每过两三分钟就叫唤一次,确是北京口音。

    陪同的朋友告诉老板我是中国人,他非常兴奋,说要作几个拿手菜请我品尝,不一会儿就端来了菠萝炖牛舌、咖哩烤肉等好几种菜。

    吃完后有个朋友问我:“哪一样最像中国的?”我说

    “只有这狗的叫声。”没想这话叫老板听到了,有点不快地问我:“如果我做的不对,请你说这舌头该怎样做?”我告诉他作舌头不能放菠萝,洗净下锅先不放盐,只用花椒、大料、茴香、葱、姜、蒜白煮,然后……说到这他求我停一停,回柜取来纸笔,要翻译重头再说一遍,他一一记下,一边记一边冲我道谢,最后说什么也不肯收我们饭钱,并说作为讲课费还太少了点。

    我问他在哪里学来这样的中国烹饪手艺?他说他在越南住过两年,向那里的厨师请教过。

    我才知道和汪曾棋一样,他也是自学成材。从此我在该地名声大振,不断有女士向我请教中国的烹饪秘诀,诸如包饺子拌豆腐,都曾无私地给予传授。

    不过好景不长,期满回国,又恢复炊事上的无作为状态,遂再无问津者。

    但我对吃还是关心的,闲时还对食事作些思索。我想,若把饮食纳入文化范畴,它可能是最容易从事又最难取得成就的一个项目。

    说容易,容易到几乎不用学,小孩掌握的头一门生活技能就是吃奶。形容一个人无能,最常用的话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