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意识流

    饮食文化意识流 (第2/3页)

    “你就会吃!”说难,简直难于上青天,从参与活动总人数和领袖人物的数目比例看,这个领域成功机遇最小。

    你看么,全国从事表演行业的不过几万人,名演员却够三位数;耍笔杆的也不过万把人,全国作协的会员已超过三千;研究原子能的人尽管更少,我们也还知道钱学森、钱三强一长列名单。

    全国十一亿张嘴天天吃饭,著名的美食家,烹饪家能数出几个来?毛病出在哪儿呢?

    这可以从体育方面得到点启示。健康人都会走路和蹦跳,会走路和蹦跳并不就是竞走健将舞蹈明星。

    走路与蹦跳是动物本能,个个能作;竞走和舞蹈是人类创造,不学不行。

    竞走和舞蹈是人类对走路、蹦跳作了观察、体验、认识、思考、改造、提高等等功夫之后,依据科学原理,按照明确目标创造出来的技艺,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出现的东西,当然属于文化范畴。

    吃饭的人虽多,但大多仍停留在本能状态,不进入思维创作境界,就很难吃出名堂来。

    这种情况也是饮食的双重功能造成的。饮食不像绘画,人人都知道画只是给人看的,看画是为了解闷,不是为了看画上的包子馒头来解馋解饱。

    饮食则不然,它有两套作用,既能解饥活命又供艺术欣赏。不过人总要先吃饱肚子,然后才有闲心去考究食品的色、香、味、形。

    这两项功能有先后主次之分,不能平等并列。旧中国几千年来,多数人都还揎不圆肚子,能有几个人去研究饮食艺术?

    虽说这样,但是中国地方大,人口多,历史长,文化传统悠久深厚。从绝对的质与量来说,我们仍是

    “饮食大国”。中国烹饪闻名世界,遍布五大洲各个角落的

    “中华料理”,也算中国人对世界文化作的一份贡献。现在人们说

    “饮食文化”、

    “烹饪艺术”,既是

    “文化艺术”,当然像其它文艺门类一样有阶级、民族、地区之差;文野、雅俗、高低之分,也有各种流派的争鸣,各种风格的斗胜。

    但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特征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