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画儿韩》篇外缀语

    《寻访:画儿韩》篇外缀语 (第2/3页)

的那个故事。这时与十几年前不同了,我有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物储备。拿这故事来表现我熟悉的生活,塑造我记忆中的人物,稍加改造,为我所用,一切都活了。我不懂铜器。可是亡友教了我些书画的知识。那五、盛世元、甘子千我都有活人作模特儿,写来得心应手。陶然亭的朋友甚至能指出谁是照着谁描下来的。

    这表明了一点道理:生活是基础,人物是核心。没有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物记忆,只凭编一个或是听一个奇巧故事,难以写出像样的小说来。故事只是个空架子,只有与作者生活合了拍才能活用。

    为了考验细节的真实性,一九八〇年八月我在火车上,对画家范曾同志讲了这个构思。他听后没找出破绽,可是说外国有部小说和这故事相似,但那物件不是画,而是珍珠。哪一国的,什么年代的,他忘记了。这很扫我的兴,一度想放下不写了。后来我又说给几个读书多的人听,问他们可曾知道那篇外国作品与此相似,谁也没说出来。我仔细想了想,还是写:管什么写没写过,我自信画儿韩、那五、甘子千等人物是我独有的。故事或许有相似处,人物、细节我决不会与人雷同,别人也绝对不会与我雷同。别人可以写得比我好,但绝写不成我这个样。好比卖豆汁,你的酸里带甜头,我的酸里带苦味。这样才有百花齐放,尽管爱喝苦豆汁的人少点儿。我如果在动笔前发现有人写了或正在写类似的作品,题材再好我也放弃。我已构思成熟的东西,只耳闻与人类似,并无实据,就没必要管他。但由此产生了第二个想法,即作者必须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语言,甚至自己的人物,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才有作品的存在价值。我没有作到这一步,但在向这方面用劲儿。由此又联想到第三条,采用较现成的素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有的故事原型很好,但对我不合适,我就不写。两年前,有个作家讲了个故事,叫我写,我说写不了。后来由王蒙同志写了,写得十分精彩,原因是对了他的路。我要勉强写,敷衍成篇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