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潜龙勿用 第四十二章 刺董者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一卷 潜龙勿用 第四十二章 刺董者 (第1/3页)

    自己被通缉是迟早的事,张蒙早有心理准备,可让他意外的是,海捕榜文竟然会这么快就传到了扈城亭,由此可见朝廷通过驰道传递消息的效率之高。

    相较于曹操的“不轨”,海捕榜文上给自己定的罪名更加具体,是为“刺三公未遂,大逆不道”,此外还承诺,能将自己捉拿归案者死活不拘皆赏百金,提供逃亡消息者亦有丰厚赏赐。不过令人疑惑的是,榜文上并未写蔡琰“被掳走”之事。

    “蔡邕是海内名士,人咸敬之,董卓若将我带走他的女儿作为罪名加上,不说别人,河东卫氏定然恨我入骨,怎么如今却只字不提?”对此,张蒙依然想不通。

    按理说,被朝廷悬赏通缉是令人恐惧之事,然而时下张蒙的心里反而有几分高兴。因为当今之世重名而轻利,一个人无论出身背景如何,一旦声名鹊起,便将受到天下瞩目,良好的名声往往能给一个人带来最持久以及最丰厚的回报,不仅具备金钱无法比拟的价值,甚至能够超脱法律。

    沛国谯县人夏侯惇,十四岁时有人羞辱他的老师,他便将那人杀死,后来非但没有被朝廷制裁,还获得了尊师重义的美名;泰山郡华县人臧霸,十八岁时召集食客十数人冲击官府,救出被囚禁的父亲,还杀了太守,之后逃亡,孝烈勇名遍闻乡,黄巾之乱时被徐州刺史陶谦招揽,摇身一变成了官军,也没有人感到不妥;九江郡成德县人刘晔,十三岁时遵循母亲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坦然向父亲请罪,得到了父亲的宽恕,还被喜爱臧否人物的名士许劭认定是王佐之才,完全没有被治罪的迹象。此类种种,不胜枚举。

    换言之,朝廷以刺杀董卓的罪名缉拿张蒙,海捕榜文传遍各地,虽然让他成为了戴罪之人,却又变相给予了他最好的宣传。从此他不再是默默无闻之辈,而是世人皆知的“刺董者张承英”了。

    只是高兴之余,张蒙当下不免担心,毕竟这海捕榜文高悬在亭中,若被认出,或许将横生枝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并不清楚扈城亭的亭长是何等人物。

    史阿回头看了看兀自不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