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长芦盐场
第一百一十章 长芦盐场 (第2/3页)
崇祯悄悄翻了个妩媚的白眼,她发觉了崇祯小孩子心性的一面。
崇祯躺在床上,心里依旧在盘算着朝局。
‘六部与都察院日渐齐备,辽东问题不大,南京那边差不多了,现在,就是要逐步的深入、巩固,将所有权力收拢、握紧……’
……
来宗道与钱龙锡的案子,在第二天就结案了,明颁天下。
两个阁臣的同时遣戍,是重遣,这对朝野是巨大的震动,更是巨大的震慑!
朝廷里飞扬的气氛,得到了稍稍压制。
周延儒的复起,倒是没有引起什么波澜,这个人在以往并不怎么突出,与东林、阉党的关系都比较隐蔽,尤其是阉党掌权这几年一直在守孝,是以朝野反应平淡。
由于崇祯对魏忠贤,冯铨,周应秋,崔呈秀等人或明或暗的警告,阉党也暂时蛰伏起来。
朝野,出现了一阵难得的平静。
几天之后,东暖阁。
崇祯趴弯着腰,看着身前平铺在桌上的地图。
这是沿海一线大地图,从辽东到江浙。
李邦华,毕自严站在他身旁。
毕自严指着地图,道:“陛下,从这里起,渤海,黄海绵延千里,皆是长芦盐场,长芦盐场是我大明最大的盐场,产出占到近三成……由长芦都转运盐试司管理,长芦盐场下辖二十四个大小盐场,驻地在河间府沧州……转运司的官员,盐场的盐户等,均是世袭,不得转籍,至今已经是第十九代……”
崇祯看着毕自严所指,全部是沿海,长度千余里。
李邦华跟着接话,道:“陛下,从北向南,分一百五十八个卫所,涉及千户,百户以及校尉兵卒,超过十万,他们以及盐场的盐户,皆是靠盐而活……”
崇祯眉头一挑,自语道:“这涉及的人,怕是得有数十万,远超朕的预计了……”
在崇祯原本的预计中,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卫所。这些卫所,基本上也是世袭。
李邦华看着崇祯的侧脸,似乎担心他退缩,道:“陛下,这些卫所,与盐课还有所不同,他们原本领的是朝廷俸禄,后来国库拮据,朝廷才命各转运司代为发俸……”
崇祯:“……”
这是什么神奇的操作,朝廷没钱,让盐课代为发,盐课怎么就有钱了?让盐课代发,朝廷还能管理那一百多卫所?这些卫所,是不是已经成了盐课的私人武装了?
毕自严见着崇祯不说话,心里同样担心起来,连忙道:“陛下,这些卫所,乃太祖时所立,风雨近两百年,早已经腐朽不堪,应当整顿,并且,分布在千里范围内,并不能造成多大动静,一道旨意,各地府县便可跟进,处置……”
崇祯手指划过那一千多里的沿海长线,沉吟着道:“田尔耕的奏本,确实是急于邀功了,并没有准备好。”
李邦华与毕自严对视一眼,看出了彼此的不安,李邦华紧着道:“陛下,箭已在弦上,不得不发,准备了这么久,这么多,不能放弃。”
崇祯一怔,回头看了两人一眼,见他们都是一脸坚定的表情,顿时明悟,不由得笑了身,直起腰。
他没说话,走到一旁的软塌,拿过茶杯,轻轻喝了口茶。
李邦华与毕自严见着,跟过来,彼此心里都在想着劝说的措辞。
他们最担心的,其实就是崇祯心意的反复。
帝心反复,其实是大明国政败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邦华来到崇祯身前,坚毅的脸上有沉思之色,刚要开口,门外忽然响起急促的脚步声。
“皇爷,天津巡抚孙传庭求见。”内监出现在门槛外,躬着身道。
崇祯放下茶杯,嗯了一声,道:“来的刚刚好,让他进来吧。”
李邦华与毕自严都是一怔,孙传庭进京了?
很快,孙传庭就来了,他迈过门槛,看到了李邦华与毕自严,这两人他认识,但目光还是集中在软塌上的十六七岁的年轻人身上。
他快步上前,抬手行礼道:“臣孙传庭,参见陛下。”
崇祯打量着他,瘦削的三角脸,留着胡子,表情貌似木讷,像是那种闷声不吭的老实人。
‘老实人?’
崇祯被他心里这个想法整笑了,旋即就虚抬手,道:“孙卿家免礼。”
“谢陛下。”孙传庭收回手,躬身的立着。
他现在心里有些忐忑。
他被任命为天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