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两百八十章 殷历

    第两千两百八十章 殷历 (第2/3页)

太阴记月,太阳记年,但是有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个时候的殷人,已经开始闰月来调整季节,进行阴阳合历了。

    月份分为大月、小月,年也就成了平年和闰年。

    置闰的方法也不是一种,早期的卜辞中称十三月,这种置闰月的方法很明显,就是“年终置闰”。

    晚期的卜辞中不见有十三月了,根据卜句和帝乙、帝辛时期一组征伐人方的卜辞来看,这时期已将闰月放在了十二个月的某一个里边去,变成了“动态置闰”。

    如某年是闰九月,则这一年就将出现两个九月,后一个九月无疑就是闰月。这种置闰月来调整每年的时间,在我国的农历中,一直延续到现在还在使用。这条历法科技的成就是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对于知道农业生产的科学意义毫无疑问是非常重大的,甚至指导了今后几千年华夏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商代的置闰法和后代也是有区别的,从年终置闰到动态置闰也会有一个关键节点。要将这些确定下来,还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问题。

    通过卜辞和贞文是很难直接断定的,还是安春佳用了数学工具,建立了一种动态逼近算法,最后才拿下这个极难的问题。

    虽然大多数的历史标本点只要求精准到日,但是并不是说作为编年表的准备,只到日便足够精准了,同样还要从时间上去做一些更加精准的分定,才能准确。

    因为贞文中常常会提到日食发生在一天的哪个时候,这是计算标本点的重要参照。

    所以也要了解商代每日的分时。

    这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商代已将每天分为七段时间,但并不是相等的七段,从卜辞中来看,是将白天分作六段,夜晚算作一段。

    从天黑到天亮叫做夕。天明时叫明或旦,明旦以后,在早期卜辞里叫大采或大食,后期则统一叫朝。

    大采、大食或朝以后就到午,甲骨文里叫做中日。

    中日以后叫昃,此时日已偏西。

    昃以后叫小食或郭兮。

    小食或郭兮以后叫小采或昏、暮,此时已是日落黄昏见月时。

    后世按12地支将一天的时间分为12段。商代白天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