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字与谥号

    第十一章 名字与谥号 (第2/3页)

煦,二人同为汉王,声誉却有着云泥之别,这不就是最好的例证?

    再者,李唐时的魏征曾劝谏唐太宗:‘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朕以彧字为名,便能时时刻刻以那亡国之君为鉴,从而提醒自身不忘忧虑国事。

    以这方面来看,这名字难道不好么?”

    李云棠一面听着,一面瞟了一眼珠帘之后的懿安太后,瞧见她面色由轻松变得有些不虞,洁白的贝齿轻轻地啮着红润的下唇,心中有种说不出的畅快。

    这副说辞,就是他给予小皇帝的应对之策!

    首先,拿太祖与朱高煦举例,说明相同的名号,并不会导致相同的结局,事当在人为;

    其次,拖上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借古之诤臣的劝谏拔高此名的立意,说明即使这个名字有负面影响,但它也会对皇帝产生正面的劝诫,两相权较,利大于弊;

    通俗点说就是:这波改名,皇帝其实是在大气层!

    还有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小皇帝自己安然接受此名后,这名字看起来跟懿安太后干系便大大减弱,她本想要借此打压皇帝声誉,可现在无论名字好坏、跟那太后的关系已经被无形中消弭了大半。

    再加上先前懿安太后曾说,此名经过皇帝首肯,又从另一面印证了,皇帝对此名字的主导性。

    想起小皇帝在这么多人面前侃侃而谈、毫不露怯,李云棠心中也暗赞了一声:孺子可教!

    当然,在场的百余人中,也只有他一人敢如此腹诽天子;其余人等听了,皆是口呼“陛下圣明,社稷幸甚”云云。

    一事尘埃落定,御门前正要归于沉寂,一人却突然出列,拱手上奏:

    “陛下,臣礼部尚书张明彻有本奏!

    大行皇帝驾崩已近两月,梓宫放置在煤山神御殿中也将逾一月,应当早定谥号,并择日下葬。”

    这番奏报一出腔,瞬间把小皇帝因胜了嫡母一筹,而产生的欢快给驱散了,她念及父亲顿时感伤,进而鬼使神差地问了一句:

    “谥号,那......庙号呢?”

    此言一出,登时引得百官一阵骚动,纷纷出列发言。

    一人道:“陛下,自李唐以来,天子的谥号不但越来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