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正阳门下

    第二十六章 正阳门下 (第2/3页)

残迹中搜检一部分整块砖头,运回关内。

    而后用这些砖块,在关内蓟都、锦官、银夏、长安、建邺等二十四座曾经的满城之前,各修建了一根高大的方柱,并在上书“知耻”二字。

    如此大费周章建立石柱,就是让汉人牢记即将亡国的教训,以及曾经被视为贱民的耻辱,警示后人,不要再蹈覆辙。

    而这些方柱,取材于被破坏的辽东城墙之砖,更是蕴含深意——太宗皇帝要将建虏意图分裂汉家核心领土的狼子野心,通过这种方式公示于众,从而使后人铭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道理!

    之所以说毁长城等于分裂汉土,则还得从长城对于汉人的意义说起。

    自古以来,一个观念就在诸夏脑中根深蒂固:长城,是华夏与夷狄之间的分界线,长城之内,皆是华夏的核心领土。

    就连整个国土内、只在丰州一地拥有小段长城的赵宋,也从始至终都不忘辽东是传统汉地,从宋时流传下来的《华夷图》、《坠理图》中,都可以体现这个原则。

    而建虏拆除城墙,就是为了给汉人强加一个观念,山海关之外,从始至终都不是汉土,而是“我大清”的龙兴之地。

    不然,原本历史上的他们,为什么拆除辽东城墙之后,又耗费巨资修建起了柳条边,玩了一通脱裤子放屁的神操作。

    不是“我大清”愚蠢不知变通,而是内里憋着无穷的恶意。

    后世提起明长城,就是“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可见这种观念植入的十分成功,辽东传统汉地的印象,也已经被抹除地差不多了。

    站在翁城之中,李云棠心中五味杂陈,他不知道太宗皇帝这番良苦用心,如今起了几分效果。

    但时间紧迫,李云棠也不能在此地耽搁太多时间,就近从翁城东侧的小门,往外城走去。

    排队过门之时,前面几人过地还好好的,可轮到他时,却被两个门卒伸手给拦了下来,其中一人将头上的红缨铁盔帽扶正,而后说道:

    “这位小公子,请借一步说话。”

    接着不由分说,将李云棠拉到一边。

    看到这幅场景,李云棠知道了,这是要勒索一些钱财,他刚准备开口说自己没有,却像被看穿了心思,那门卒直接说出一番话,堵死了他的退路:

    “小公子穿得虽然不好,却是细皮嫩肉的,手上半个茧子都没有,比我婆娘的手还好看,想必是个家道中落之人。

    你们这种人,失了势无人会帮助,但手里多少还有些余财,小人不找你们要,还去找谁要呢?”

    ……

    李云棠不知道,该算这人猜的准还是不准,自己被灭门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