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果然有动静!

    第562章:果然有动静! (第2/3页)

十里周长。

    不知道智瑶是不是处于弥补的心理,打算把楚国的「郢」封给程宵,作为代价则是程氏重新回归程朔这一支自行管理。

    程朔日后的封地会在吴国的旧都「吴」那边,距离大江非常近。

    因为已经知情的关系,程朔天然上会开始重视起大江,并且还从智瑶那边听了一些关于大江的事情,很难才不去进行关注。

    恰恰就是因为大江的存在,智瑶才需要在楚地、吴地和越地分封那么多族人,给予异姓作为封地的最可能结果就是他们不断做大,乃至于成为楚人、吴人或越人的新头头,几十年后卷起一股叛乱风潮。

    那一点可不是智瑶在胡思乱想,原历史上的秦帝国就是面临那种情况,委任的官员纷纷变成旧贵族势力的保护伞,一直到西汉时期的楚地、吴地和越地都还有反叛中枢的氛围。

    所以,并不是越南方的人就越温和,南方人变得越来越温和是隋唐之后的事情,早在秦一统以及西汉、东汉年间,甭管是谁坐天下,原楚国、吴国和越国的地盘就是最大的造反份子巢穴。

    到隋唐之后,楚、吴、越旧地的人倒是变得不再想要造反,可是随着各种生活变得优越,当地也是一直在跟中枢作对,比如交税上的不老实,或是宋明时期跟北方游牧势力的走私,充任带路党之类。

    当然,讲的只是概率,并不是一种绝对。

    目前,原国的高层就因为吴地的叛乱不断而产生一种心理,认定想要统治南方的难度超级大。

    那样一来,程朔又认为智瑶选择在南方大肆分封是一种对族人的倚重,下令决心要为家族看好南方,杀个血流成河都不允许造反势力做大做强。

    「大原有成熟的造船工业体系,造出来的船远比楚国、吴国、越国好要太多,除非是发生极大的变故,要不然没有可能让大江危险显现出来。」

    「大王在「邗」设立了常驻舰队,日后也会在「鹊」、「郢」等地设立由中枢直管的常驻舰队,显然是想要完全把控。」

    「大原的国祚不失,时长日久肯定会出现一些改变,只是至少能保证百年之内无忧。有一百年的时间,历经三代人左右,当地人应该会把自己视作一名原国人了吧?」

    程朔其实也有想过自己的后代会怎么样,很清楚总有一天会跟中枢形成对立,只是当代人只管自己和下一代子嗣的事情,第三代的子孙真的管不到了。

    他们在「邗」驻扎的同时,幕府被设立了起来。

    程朔派出人手向各「师」的「帅」进行召唤,要求他们到「邗」的大将对岸「朱方」进行履职。

    在此之前,智瑶并没有在吴地这边任命主将,原军是以「师」为最大单位,各自划分战区由「帅」执行自己的分内之事。

    因为原国已经没有了军将与军左的关系,基本上是智瑶临时任命谁为主将,慢慢也就出现了「将军」这个职位。

    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解,将军就是某人为「将」去统管哪支军队,也就有了所谓的将军,要不然之前都是称呼军将。

    历史的演变也就是那么回事,到秦一统之后才有职业的将军,春秋战国阶段的「将军」并不是统兵将领,他们是由霸主国派遣往某个附庸国那边担任「监官」的存在。

    代表人物就是弥子瑕,他就是晋国派到卫国执行监管的人物,也被称为将军。

    一直到西汉才有称号将军的存在,同样是临时领兵的一个职位,并不是任命谁为将军,那人就一直担任那个职

    位。中郎将才是常备军的统帅,地方上则是都尉作为军方主官。而这个中郎将跟秦帝国时期的职责一样,同属皇帝直接指挥,也就被视为皇帝的侍卫头子。

    到东汉之后,封号将军才进入到朝廷的常备官职,随后的历朝历代就是沿用东汉的做法了。

    程朔在等各「师」的「帅」抵达「朱方」这个地方,期间却是从「琅琊」出发的舰队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