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送你们个大功

    第十四章 送你们个大功 (第2/3页)

  等到拉出了上万人的队伍,你们就带着鞑子的人头回去。”

    刘清君和周先勇一听这话,顿时就激动了。这是啥啊?泼天的大功啊!

    大明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王朝,有一项制度是不得不提——军功制度。

    很多人都知道,明代军功制度是按人头算钱的。也叫“首功”(顾名思义,按照首级算功),但是实际上明朝一开始可不是按照首级算功的。

    有明代一开始是看表现算功的,所谓:“凡建立奇功、头功,其亲管头目即为报知,妄报者治以重罪。行营、下营之时擒获奸细者,升赏准头功。余俱次功”。

    在永乐朱棣时期,明朝的主要还是看战斗表现的,这个听起来似乎比看人头要科学合理的多。毕竟别人杀敌,你抢人头,功劳就变成是你的了,这样似乎非常不公平。

    但是为何明朝后来坚决改成“首级”为主要衡量标准,抛弃了“看表现”呢?

    其实这都是被大明朝将领五花八门的谎报军功的方法逼出来的!瞒天过海,鸡犬升天

    在明初时期,军队里面军功的评定主要是看表现的。这一点在永乐朝,也就是朱棣时期尤为突出,为何张玉和朱能在靖难功臣里面排名靠前,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俩货作战极为勇猛,所以按照表现名列前茅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开始可就不是这样了,一方面皇帝是深居大内不出门,天下承平日久。另一方面当时的将领实在是太能钻空子了。

    比如说明初判断军功的重要标准叫“当先”,所谓当先就是冲锋在前。

    在明初的时候,这个“当先”有两条规定:一般不能超过五个人,要有专业人员审核稽查。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不仅这个审核稽查的人没了,连人数的限制也没了。经常出现数百人“当先”。

    而且将领对此都振振有词,比如说“有的人是举旗子的,有的是送装备的,有的是支援的。”甚至还有的将领说咱们是冲锋了三次,所以得算三次的军攻。(附1.)

    这种无厘头的军功滥报集大成者就是正德时期那次应州之战。那次战果至今虽然有争议,但是明朝官方认定是斩首十余级,实际战斗也不过就一天,但是最后赏赐居然高达数百人。

    这简直是在侮辱朝廷的智商,最终朝廷官员忍无可忍,从嘉靖十年开始,明朝官方宣布以“首级”论功成为主流。

    用首级论功好处众多,最明显的好处就是首级毕竟有实物证据,空口无凭,首级好歹还是靠谱的。

    然而千万不要低估明朝将领们的智商,在这方面他们的智力水平远超你的想象。你以为换成首级他们就没办法了吗?那你可就太年轻了。

    来一手无中生有,换俘献首,老乡,借你脑袋用用。甚至这句话,在后世广为流传,但凡对于明末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把这句话翻出来,当成笑话来讲

    首功制最有名的使用者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

    自商鞅变法以来,这条军功评定方式历经千年检验几乎成了古代军功的钢铁法则。

    当时明朝规定,俘虏一个蒙古兵赏银子30两,杀一个20两(附2.)虽然后来具体数字都有变化。但是一颗首级的价值都远远超过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所以这巨大的物质刺激也让明朝军队如狼似虎。

    但在逃跑的时候,相对于斩首的巨大诱惑,保命往往才是第一选择。尤其是明朝军队对于将士斩首玩命得来的钱还经常拖欠,比如导致戚家军精锐几乎全部被杀的蓟镇兵变就是因为拖欠工资导致的。

    所以这种情况下,单纯以物质刺激那是行不通的。不过这个物质刺激对将领那可是特别有效。看到首级这么值钱,所有的将领眼睛基本都冒了绿光。

    但是他们想的可不是多杀敌人,毕竟深入大漠找蒙古人发家致富不是什么上佳选择。他们决定走捷径:“今幸门大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