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章节已被锁定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该章节已被锁定 (第1/3页)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故宫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故宫博物院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占地100余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约9000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前身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分为外朝和内延两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主要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西六宫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帝后妃嫔生活起居的地方。此外还有外东路的太上皇宫和外西路的太后宫院等处。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年清朝灭亡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1914年,于外朝区域成立古物陈列所;1925年,于内延区域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套),藏品总分25大类别,堪称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通过明清皇家宫殿建筑,宫延史迹原状陈列,珍宝、钟表、书画、陶瓷、雕塑等艺术藏品专馆陈设,以及专题展览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午门,紫禁城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通高37.95米,是紫禁城四座城门中最雄伟高大的一座。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该造型从古代城门前的“双阙”演变而来。午门共有五个门洞,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处门,俗称“明三暗五”。中门通常专供皇帝出入,当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凤舆从中门进宫。此外,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从中门出宫。正面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庆典活动时开启。每年十月初一,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要在此举行向皇帝进献战俘的“受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曾在此施刑。

    花20元租了个讲解器,但这玩意貌似不太灵,有些该讲解的地方完全没响应,还戴的我耳朵疼。

    内金水桥,位于太和门前的五座石桥。明初所建,内金水河经此流过。桥为单拱券式,居中一座为御路桥,供皇帝通行,桥长20余米,宽约6米,两侧汉白玉栏杆,望柱头雕云龙纹饰,形制等级为五桥之首。其东西两侧各有桥两座,长宽依次递减,望柱头为二十四气纹饰,为王公大臣、文武官员等通行之桥。

    太和门,紫禁城外朝正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奉天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在明代为皇帝早朝“御门听政”处。清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帝在此举行入关后的登基典礼,并颁布诏书大赦天下。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太和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毁于火,次年重建。

    昭德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东角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弘政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昭德门。昭德,意为彰明美德。光绪十四年(1888年)毁于火,次年重建。明代为选拔国家礼仪官员即考选鸿胪之地。清代为侍卫值宿处。

    贞度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西角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宣治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贞度门。贞度,意为端正法度。清代为侍卫值宿处。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值宿侍卫使用灯火不当,将贞度门烧毁,且延烧至太和门等处。次年重建。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太和殿。“太和”出自《周易》,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宣布进士名次、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太和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殿高26.92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中国现存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宫殿檐角安放10个走兽,成为中国古建筑装饰等级最高的孤例。殿内正中为雕龙聚金漆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猷”匾,四周矗立六根“沥粉贴金”盘龙柱。殿顶天花正中的藻井雕有口衔宝珠(又称“轩辕镜”)俯首下视的蟠龙。殿内铺墁苏州产细料澄泥方砖,俗称“金砖”。太和殿几经焚毁、重建,现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难怪那些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攻入皇城后都想当皇帝,光是皇宫这气派就够让人想入非非了。

    不愧是传承了千年的审美,故宫的配色果然很美。

    太远太暗了,完全看不清龙椅,更别说拍了。

    这样的建筑完全就是工艺品。

    铜缸、铁缸是宫中的防火设备之一,平时贮满清水,以备灭火时用。每到冬季小雪节气至翌年惊蛰,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低时,缸下烧炭加温,以防缸水冻结。紫禁城内现存最早的缸为明弘治年间铸造。明代的缸两耳均加素面铁环,样式上奢下敛,古朴大方。清代的缸两耳多加兽面环,腹大口收。宫中现设大小铜、铁、鎏金铜缸共二百余口,其中鎏金铜缸22口,分别陈设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和乾清宫两边。

    中和殿,皇帝在太和殿参加盛大典礼或朝会前,接受执事官员们朝贺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华盖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中和殿。“中和”出自《礼记》,意即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殿顶正中安鎏金宝顶。殿内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允执厥中”匾,寓意施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皇帝参加祭祀活动的前一天在这里阅视祝文,去往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十年纂修一次的皇帝家谱《玉牒》修好后,在此阅视,并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

    保和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明初称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即保持万物和谐。保和殿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建筑结构采用减柱造特殊法式,减去了殿内前檐6根柱子,开阔了空间。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笔“皇建有极”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请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并相继易名为位育宫、清宁宫。顺治皇帝大婚在此举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里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

    大石雕,保和殿后石雕分为上中下三块,其中最下方的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约200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俗称大石雕。现有花纹图案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新雕刻。大石雕主体雕刻九条蟠龙腾飞于流云之中,下端为海水江崖图案,四周饰以番草纹饰。大石雕的石料采自北京房山大石窝,距紫禁城80余公里。据记载,当时要运送类似体量的石料,需动用2万民夫造“旱船”拖拽,历时28日才能将石料运到紫禁城。

    钟表馆位于奉先殿区域。明代后期,欧洲机械钟表传入中国,至18世纪,清代宫廷已大量使用。这些钟表通过海外贸易、官员进献、外国使团或组织馈赠、清廷自主制造等几种途径汇聚清宫。其中既有英国、法国、瑞士等国的名家之作,也有清宫做钟处和广州等地精品,还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装饰华贵,制作精美,功能复杂是其共性。这些钟表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拥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科技价值。故宫博物院现藏各式钟表1500余件,钟表馆精选部分展出,人们可以从中领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域钟表的高超技艺。

    法国钟表,故宫博物院现藏的法国钟表大部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产品,其中以四明钟和工业题材钟表为主四明钟形状有方形、圆形、围屏形等,钟上多装饰着錾胎素三彩珐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法国钟表,无论是题材,还是装饰手法,都别具一格,在钟表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瑞士钟表,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瑞士钟表大部分是体量较小、造型别致的座钟和精致的怀表。座钟一般仿照建筑或山子等自然景观,外部装饰精美,造型多样。除计时功能外,还配有水法、鸟音、魔术等活动机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绝大部分是为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而特别为中国市场制作的。

    英国钟表,大多在铜镀金外壳上镶嵌彩色料石,给人以金碧辉煌之感。英国钟表造型不拘一格,各式建筑、田园风光、自然景观等均可作为题材,且往往附有水法、变花、转花、跑人、跑船、转鸭等活动机械装置。英国钟表体现了英国在机械制造、金属工艺、雕刻、珐琅、玻璃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广州钟表,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表面多装饰有色彩鲜艳的各色珐琅。珐琅上的纹饰规律排列,细密繁缛,极具地域特色。广州钟表造型多为亭、台、楼、阁、塔等建筑式样,或是做成葫芦、瓶等具有吉祥意涵的器形。此外,广州钟表的内部机械结构相当复杂,除了走时、报时、音乐系统外,还有变幻多样的活动机械装置。

    清宫做钟处钟表,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宫做钟处钟表大多是乾隆时期所造。这些御制钟的外壳多使用坚硬致密,适合雕刻花纹的紫檀木制作,彰显皇家的富有和奢华。除了紫檀木钟表外,富丽堂皇的黑漆描金壳钟表也是御制钟里非常有特色的一类。御制钟的外观多为楼、台、亭、榭等建筑式样。表盘上多有“乾隆年制”款识。

    珍宝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文物中,绝大多数属于清代宫廷遗存,其中很多是由紫禁城内掌管营造的机构——造办处奉旨制作,此外还有逢年节庆典时来自地方官员的贡品、礼物等。这些珍宝大都选用金、银、玉、翠、珍珠、宝石等名贵材质,并征调各地著名匠师设计制造,可谓精美绝伦、竭尽巧思,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工艺技术水平。在应用上,广泛涉及宫廷典章礼制、宗教祭祀、日用生活及休闲赏玩等各领域的活动。珍宝馆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遴选约400件(套)文物,在皇极殿两侧庑房四个展厅分别陈列珠宝、金银、玉石、盆景类文物。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等建筑则根据其功能与历史,恢复相关原状陈设。

    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官时建造。壁面由270块琉璃砖拼合而成,以云水为底纹,高浮雕9条姿态各异、身躯矫健的蟠龙,龙间雕山石以区隔。整座影壁用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以示天子之尊。此处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

    宁寿宫花园又称乾隆花园,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后做太上皇而建造的花园。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西靠宫墙,东临宫殿。园内前后划分为四进院落,从衍祺门进入,至古华轩为第一进,至遂初堂为第二进,至萃赏楼为第三进,经符望阁至倦勤斋为第四进。整体布局紧凑、灵活,有亭、台、楼、阁等建筑二十余座,苍松翠柏,堆石玲珑,曲径通幽,融江南园林的精巧别致与皇家宫殿的华贵富丽为一体。

    养性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养心殿规制建成,是乾隆帝预备归政后的起居之所,实际并未在此居住过。“养性”出自《孟子》,意为养育正性以达到仁的境界。乾隆帝曾在此赐宴王公大臣等人。晚清慈禧太后住乐寿堂时,在养性殿东暖阁用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光绪帝同慈禧太后在此多次接见外国使臣及夫人。宣统元年(1909年),隆裕太后上徽号时,王公大臣在此行庆祝礼。

    畅音阁为清宫演戏楼,建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于阁后接盖卷棚顶扮戏楼,遂成今貌。畅音阁通高20.71米,卷棚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阁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分别称为福台、禄台和寿台。下层寿台之下设五口地井,其中四角各一奢井,中央有一水井,既可形成声音共鸣的效果,也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三层台间设天井上下贯通,台板间藏有辘铲,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

    阅是楼,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清宫观戏场所。嘉庆、同治年间曾改建修整,以成今貌。阅是,意为通过观戏对现实事物做出资治、求是的评判。元旦(春节)、万寿(皇帝生日)等重大节日时,帝后和王公大臣常来此观戏,大臣分列于两侧回廊。慈禧太后六十寿典时,曾在光绪帝后和王公大臣陪同下,在此观戏十余天。

    乐寿堂,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而建,为乾隆皇帝预备归政后憩息读书之所。“乐寿”之名袭自清漪园(今颐和园)万寿山乐寿堂,典出《论语》“知者乐,仁者寿”一语,并有意与宋高宗禅位后“乐寿老人”的称号相呼应。堂前后廊壁嵌有“敬胜斋法帖”刻石。自乾隆时堂内即陈列有一座《大禹治水图》玉山,背面刻乾隆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记述玉雕制作经过,并标榜其功绩。慈禧太后六十寿典后,曾居此处,以西暖阁为寝室。

    乾隆真迹,字迹还不错嘛。

    倦勤斋,宁寿宫花园中的最后一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敬胜斋而建。建筑坐北面南,面阔九间,卷棚硬山顶,覆绿琉璃瓦黄剪边。斋内东侧有凹字形仙楼,以纱橱隔为小室数间,设宝座床多处。其中竹丝挂檐、玉壁镶嵌、裙板百鹿图,为乾隆时期内檐装修之精品。西侧置四角攒尖顶方亭式小戏台,为木质仿竹纹,亦称竹亭。戏台对面为二层仙楼,上下均设宝座床,为观戏之所。顶棚饰以竹架藤萝的海墁天花,与墙壁所绘竹篱、仙鹤、楼阁等园林景色连为通景画。

    符望阁,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主体建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延春阁建造。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符望阁平面呈方形,外观二层,内实为三层,为明二暗三有夹层的楼阁式建筑。周围有廊,下层四面各五间,上层四面各三间。重檐四角攒尖式顶,上覆黄琉璃瓦,蓝琉璃瓦剪边,中置黄琉璃宝顶。明间为门,次间、梢间为槛墙,上有支摘窗,步步锦格心。檐下饰以苏式彩画。乾隆年间,每岁腊月二十一日在此赏饭于王公大臣。

    珍妃井,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惶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现井眼上放置井口石,石两侧凿小洞,用以穿入铁棍上锁。

    这里很适合故宫灵异故事。

    一上午就只来得及逛了三和殿,钟表馆,珍宝馆及周边。故宫确实可以逛一天。

    堆秀山位于御花园东北部,曾是明代观花殿的旧址,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筑堆山。山北依宫墙,高约10米,山顶建有御景亭。山体由太湖石堆砌,正面有岩洞,内为砖砌穹隆式石雕蟠龙藻井,洞门上额题满汉文“堆秀”。山前两侧设有目前宫中仅存的一组石蟠龙水法,水法即喷泉,山腰处暗设水缸储水,以管相连,引水至蟠龙口中喷出。山脚东侧石块上刻有乾隆帝所题“云根”二字,以赞其美。山东西各有石台阶,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

    搞藻堂位于御花园东北隅,始建于明代,为宫廷藏书之所。摘藻,意为铺张辞藻。乾隆帝曾下令将堂内藏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择《四库全书》精华编辑而成的首部《四库全书荟要》誊录完竣,即存于堂内。搞藻堂内东西壁间现存《四库全书荟要》书架。西耳室为乾隆帝读书处,门外联曰:“左右图书,静中涵道妙;春秋风月,佳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