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章节已被锁定

    该章节已被锁定 (第2/3页)

得天和”。室内尚存66宿凤门额,左右联曰:“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皆为乾隆帝御笔。

    永和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始名永和宫。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此后乾隆、光绪年间亦有修葺。明代为嫔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即雍正帝的生母曾在此宫居住逾四十年。其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帝大婚后为瑾妃居所。

    景仁宫,内延东六官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景仁官。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保持明代初建时格局。明代为妃嫔居住,清代为后妃居住。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玄烨(康熙皇帝)出生于此。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皇帝为悼念其兄,曾暂居于此。雍正帝熹贵妃(乾隆皇帝生母)、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曾居此宫。

    延禧宫,内廷东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延祺宫,清代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他五宫格局相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修建一座三层西洋式建筑——灵沼轩(又名水晶宫)。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因国库空虚,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1917年张勋策动溥仪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

    箭亭,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初称射殿。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后改称箭亭。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式顶,四面出廊。室内东西两侧各有石碑一座,为乾隆、嘉庆二帝告诫八旗子弟不忘本民族习俗,操演技勇、练习骑射的谕旨。箭亭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场所,武科殿试也在此进行。

    军机处,清雍正七年(1729年)用兵西北,为及时处理军务始设军机房,不久改称军机处。乾隆初期曾改称总理处,后又改回军机处并一直沿用。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均为兼职。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的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军机章京、军机大臣值房分别在隆宗门内南北两侧。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曾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裁撤。

    臭名昭著的军机处,不过就这么一排小房子。

    隆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清代,门内北侧为军机处、内务府值房,南侧为军机章京值房。嘉庆十八年(1813年),一支天理教起义军在宫里太监内应下,攻打至隆宗门,直逼军机处和皇帝寝官养心殿。如今门的匾额上仍留有一枚箭镞,相传为当年激战时射入。

    冰窖,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四座,为清宫藏冰之处。四座冰窖呈南北向排列,均为半地下拱券式建筑。每座冰窖东西宽约6米,南北长约11米,窖底沉于地面以下约1.5米,可存冰5000余块。地面用条石铺成,四壁则先砌条石,后砌灰砖形成券顶,两端开有拱门。清代每年冬至后半个月,工部派差役于紫禁城筒子河等处采集清净坚厚的冰块,切割成一尺五寸见方贮藏于冰窖,用于坛庙祭祀以及宫廷夏季防暑降温。

    慈宁宫花园是慈宁宫的附属花园,明清两朝太后太妃礼佛和游憩之处。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以满足笃信佛教的崇庆皇太后礼佛、供佛需要。园中现有咸若馆、慈荫楼、吉云楼、宝相楼、延寿堂、含清斋、临溪亭等九组建筑,按照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分布。花园整体地势平坦开阔,遍植花木,四时景异,颇富情趣。

    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行修葺并改建周围建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建为重檐歇山顶。慈宁宫区域为明清太后所居,如明代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清代前期孝庄太后(后成为太皇太后)等,另有太妃、太嫔等人随居。清代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以及皇帝大婚、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若皇太后去世,其梓宫奉安于此。

    寿康宫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建成,是乾隆皇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而建。“寿康”语出《尚书·洪范》,意为长寿健康。正殿为皇太后接受朝贺之所,后殿为日常起居之地。正殿东暖阁为佛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崇庆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特制的金发塔即供奉在此。

    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样官,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建长春官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通过游廊使之与长春官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乾清、坤宁两火灾后,明神宗朱翊钧曾在此居住十数年,成为明清历史上唯一在此居住和处理政务的皇帝。清代为后妃居所,慈禧太后曾居住在此。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的瑜贵妃曾在此居住。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初称万安宫,嘉靖时改名翊坤官。明清两代为后妃居住之所。“翊”即护卫、辅佐,寓意居住于东西六宫的嫔妃要协助正官皇后,勤修妇德。宫内前殿悬挂有清乾隆皇帝御笔“懿恭婉顺”匾。清代慈太后住储秀官时,每逢重大节日都在此接受嫔妃们叩拜。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寿辰时改建,与北侧储秀宫连成四进院。

    休和殿,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寿典前,在翊坤宫后殿和储秀门旧址上改建完成。面阔五间,明间为穿堂,前后开门,东西次间、梢间打通,分别为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进膳和饮茶休息的地方。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曾在此主持为光绪皇帝选立后妃仪式。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储秀宫。明清时为妃嫔居所。清晚期,慈禧太后亦曾在此居住数年。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此次整修后的形制。

    东西六宫不是没开放,就是在弄一些对普通人没啥看头的展览,中医中药、佛教造像、石砖瓦像、陶俑陶瓷。。。不如看漂亮姐姐,逛里面还不如逛商店,仅有的几个有内部布置的,还得脸贴近玻璃才能看清一点。

    乾清宫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几经焚毁,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乾”是《周易》中的卦名,代表天。乾清宫在明代为皇帝寝宫,清初沿袭明制,顺治帝、康熙帝曾于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乾清宫又是明清两代皇帝死后的停灵之地,以示“寿终正寝”。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雍正帝所创秘密建储制存放建储匣之处,匣内藏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皇帝去世后,经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验证,由秘密选立的皇子即位。

    交泰殿,原名中圆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交泰殿,殿名出自《周易》“乾坤交泰”,意为天地相交,阴阳协和。清嘉庆二年(1797年)因乾清官失火殃及此处而重建。殿平面呈方形,上置铜鎏金宝顶,形式与中和殿略同。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后上方悬挂乾隆皇帝摹康熙皇帝御笔“无为”匾,下设乾隆御制《交泰殿铭》屏风。东侧为中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西侧为大自鸣钟。清代皇后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节)、冬至三大节于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将二十五方宝玺存放于此。

    坤宁宫,明代皇后寝宫。坤宁宫与前面的乾清宫分别为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官,“乾清”“坤宁”寓意天清地宁即天高明、地博厚。坤宁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在的坤宁官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改建后的样式,门不居中而偏东侧,成为有满族特色的“口袋房”。清康熙时将东侧两间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溥仪均在此大婚。西侧五间为萨满教祭祀神堂,内设安放神像、宝座的环形大炕和制作祭品的煮肉大锅等。

    御花园,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之后屡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盈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四周铺展亭台楼阁。园中奇石罗布,古木葱郁,为明清帝后、妃嫔休憩游赏之处。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隅,明代所建,初名“乐志斋”,清代改今名。斋为两层楼阁式,坐西面东,平面呈“凹”字形,前出月台一座。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上层出回廊,下层东立面明间开门,次间及南北转角三间均为支摘窗。建筑原为七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于楼两端向前接出三间,改建为转角楼;嘉庆、道光两朝均有修。清嘉庆、道光两帝时幸于此,逊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曾在此居住。

    钦安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殿为黄琉璃瓦重檐盛顶,坐落在汉白玉单层须弥座上,面阔5间,进深3间。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场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道光十九年(1839年)起,下旨停设道场。

    神武门,紫禁城北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建时,为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而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皇后祭祀先蚕坛时,由神武门正门出入。清代选秀女时,待选的秀女由神武门偏门进出。

    话说完全没注意到修复文物的地方在哪,不过想想也是,要是那么容易找到,岂不是很容易对他们的工作造成干扰。

    赶在关门前最后几分钟去文创店买了盒香膏,我本人是更喜欢桂花的,但怕要送的那人会嫌香味太浓了,加上一点小心机,最后选的兰花。

    故宫逛完了,也不算逛完,且不说那些未开放区域,光是开放的也有一两个我不顺路没去。故宫,只是看展的话也就那样,但如果想象自己在这里生活,那感觉瞬间就不一样了。

    在出口处找了个座位坐下休息等最后通牒。

    前几天都有晚霞但没好的视角,今天总算有机会了,结果一天都是一副要下雨的样子,虽然这很有利于逛故宫。

    雨终究还是下了,下的还很大,还好我带了伞,还好已经在回去的车上了。这样当天去当天回,让我想起去年夏天去成都,当时我是真的特种兵。

    听说有的学院已经交完学费了,我们这边还是没消息,该不会是张宏耍忘了吧。

    别人都开学了,终于说交学费的事了。

    早上开始有雾了。

    修操场,得把生活区拆了,所有人搬办公区来住,为了腾宿舍,我不得不跟另两人在同一个办公室,吵吵闹闹,实在是影响我学习。他们已经事先挑好房间了,我只能哪里有空去哪里,跟三个人住一起。没人帮忙,只能自己来,拆床、扛床板、拼床,没办法,内敛的人就是要活得更辛苦些,当然,如果我自己解决不了的话,我也肯定会主动去找人帮忙。真想干脆直接在办公室睡得了。明明只要再过二十天我就走了,真不巧啊。

    居然十连出了两个洛昂球。

    工人们戴着安全帽、裹着马甲搬家具,汗水滴成连珠串,想起《平凡的世界》了。

    领导特意交代,实习报告写好后交给他过目,可别把什么现实情节给塞进去了。

    路费报销终于到账了。

    新室友睡得很早,这点很好,但他们会打呼噜。。。

    梦可丰富了,聚餐、吃人、迁徙、叛徒、诅咒、重生、跳海、潜水、受辱、追逃、学院、问答、春宵、动乱......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真是服了,看电影时,又是串门,又是打电话,又是外放视频,还有苍蝇一直在围着飞。《超凡蜘蛛侠》,对比老三部曲,前戏过长,转变的又很突然,不过给了蜘蛛侠的第一视角绝对值得夸赞,而且这次蜘蛛侠终于不是独自一人了。

    写实习报告,直接在小红书上搜了份模板拿来套,那写的才叫一个冠冕堂皇啊。

    明天暴雨蓝色预警啊,那长城改后天去吧,明天去圆明园。不是,都九月了,国博首博周末怎么还是约满了啊。

    《超凡蜘蛛侠》二,嗑cp磕嗨了,电光人那一段对于视觉可谓饕餮盛宴。

    听不出是雨声的雨声,就这样下了一夜,这场雨一下,现在出门都得穿长袖外套了。上一次雨中游颐和园,这次雨中游圆明园,同样是荷叶田田,雨打莲叶的沙沙声,踏在木板上水渍的清脆声,这里面是否藏着它想对我说的话,荷叶上一抔一抔的水珠,是否是历史积攒的忧愁。

    似乎我总是会不自觉的走到那些没有人烟的道路上去。看了全景模型,感觉我再这么悠哉悠哉下去,肯定去不了那几个主要景点。

    黑天鹅湖有黑天鹅,狮子林没狮子。

    咧着个笑脸跟遗址合影,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西洋楼,历史的残骸,它还有痛觉吗。佛狸祠下,神鸦社鼓。西洋建筑尚有遗骨,中式建筑尸骨无存。黄花阵这个迷宫确实很迷人。居然听见有人不知道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

    真恨今天没穿双凉鞋啊。又走到偏路上去了,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我一个人。福海,强烈建议将这个名字多念叨几遍。垂下的杨柳,远望去构成一幕森森的墙壁。我去,刚路过一草坪,蹿出一树的麻雀。湖光水色,即使是圆明园的湖光水色,看久了也无趣。曾经宫殿森森之处,而今尽是野草萋萋。

    去护国寺吃小吃。又去商场美食街吃了碗螺蛳粉。

    雨还在下,只好去那家据推荐能过夜的书店,点了杯姜茶,窝角落里玩平板和手机。雨夜,品茗,览书,听起来很惬意,但一点也不,很多人在这自习,不敢弄出任何声响。

    打发时间,看了部《窃听风暴》,很遗憾,整个东德历史,像HGX XX/7那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一个都没有。不仅是历史里没有。

    时醒时睡的度过了这一夜,有人也在趴着睡,有人一晚没睡。

    乘第一趟车去长城,随车讲解完全是在念稿吧,根本看不见,她还一直说看得见。

    昨天逛了一天,晚上又没怎么休息,为节省体力,直接坐滑车跳过前三段长城。这儿还有个黑熊园,算是意外之喜了。

    梦回天门山,全是雾,完全看不清,远远望去跟登天路一样,随车讲解还特有先见之明的说了句这样很有水墨画的韵味。

    每一块砖上都刻了字,一点也不夸张。天,有的路段是真的陡,或45度的斜坡,或膝盖快踢到胸膛的阶梯。现在修了栏杆扶手尚且如履薄冰,古时的士兵是怎么过活的啊。

    这么多黄发垂髫,真担心救护车不够用。

    一个很像芮芮的女生,可惜就只那么几面,后面一直没看见。

    走走停停,一个半小时到北十二楼,后面还有段长城但没开放,等会还要原路返回,痛苦面具。

    雾散了,可以拍远景了,但并没有什么气吞山河的豪迈感,只有想快点结束的无尽疲劳。人多了,北八那段连掏手机拍照的空当都没有。那些穿短裙在长城翻上爬下的不怕走光吗。

    感觉比长跑还累,长跑尚且可以自己慢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